中国戏曲在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有萌芽。南北朝时期河南出现了如《踏摇娘》之类的歌舞小戏。宋代,出现了杂剧。
南宋,金人入主中原,又出现了“金院本”至元代中国戏曲始趋向成熟。河南出现了郑廷玉、宫天挺、钟嗣成等杂剧作家。明代河南戏曲演唱活动相当普遍,城乡庙会多有演出,并出现了朱有等知名杂剧、传奇作家,弦索腔、昆曲等剧种在省内已流行。
河南地方戏兴起大约在明末清初,有文字记载的是在清康熙乾隆年间,主要剧种有罗戏(也写作、逻锣等)、梆子戏、弦戏。清乾隆年间成书的《歧路灯》中,在写到开封的戏曲活动时,提到的剧种有昆曲、罗戏、弦子戏、陇西梆子腔、卷戏、梆锣卷、大笛嗡、小唢呐、朗头腔等多种,还有越调、清戏 (弋阳腔)、乱弹 (蒲剧)、二簧等演唱活动。清代后期,河南梆子(豫剧)在省内逐渐发展成一个大剧种,并建立了许多班社。清末民初,京剧在开封及一些商埠也有较大影响。其他地方小戏,如二夹弦、落腔、五调腔 (四股弦)、道情戏、花鼓戏、嗨子戏等,也先后在一些地区流行。秦腔、河北梆子等外来剧种在各地也有演唱活动。
河南古代戏剧、地方戏发展概况及剧种变化情况
分类标签: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