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民间俗称“响器”。源出古代西域,金元时传入内地,明清时渐在河南民间传开,遍及河南各地,尤以开封、周口、许昌、沁阳为最。其中扶沟县清初至今就有8个著名的“唢呐世家”;杞县有唢呐班50余个;沁阳则被称作“唢呐之乡”。民间唢呐班一般由3~5人组成,1人吹唢呐,2人吹笙,1人打梆子,再有1人执铜器,俗称“响器班”、“吹鼓手”、“外棚”或“楼上的”等。演奏者多为世代相传的“门里出身”。所演属性十分丰富,有传统曲牌,有民间小调,还有著名戏剧段落和歌曲的模仿,依环境、听者之需要而定。长期以来,唢呐成为民间婚丧礼仪、祝寿贺礼和节日庆典等活动的常用文艺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唢呐班也开始被邀参加大型社火活动,作为民间社火玩会的属性之一而出现在社火队伍中。有一队独显其能者,有多队对赛各献绝技者。其优美的音质,动听的韵调,欢快的情绪和引人入胜的花样翻新,常常使喜爱者置凳路中,求其停下加演,格外为社火大队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