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历史概况

renwen 提交于 周二, 2022/11/22 - 20:28

开封的先民活动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夏朝自帝杼至帝廑在开封一带建都217年,史称老丘,这是开封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建都。商朝在开封一带建都27年,史称嚣。

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的古城村构筑城邑,屯兵储粮,并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公元前156年,西汉景帝即位,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为“开”,“启封”也就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城市名称的由来。

公元前225年,秦改大梁为浚仪。公元534年东魏孝静帝时,设立梁州,辖陈留、开封、阳夏三郡。北周武帝建德五年,改梁州为汴州,这是开封称汴之始。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汴州总管府。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永平节度使李勉扩建汴州城,规模宏大,坚固宽广,是今日开封城的雏形。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建都东京,置开封府领17县。北宋时期,开封历经九帝168年,人口逾百万,富丽甲天下,繁荣兴旺达到鼎盛,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性的大都会之一。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文学家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生动地描绘了开封当时的繁华景象。

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后改东京为汴京。蒙古灭金后,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元朝末年,韩山童、刘福通率领的红巾起义军,曾在开封建立“龙凤”大宋农民政权。公元1368年,朱元璋改汴梁路为开封府,封第五子朱橚就藩开封,称周王。清承明制,但撤去藩封,开封仍为省、府治所。

中华民国改制,废开封府设豫东道。民国3年(1914年)祥符县改为开封县。民国18年(1929年)成立开封市。民国21年(1932年)设行政督察区。1938年日军占领开封,省会西迁,次年日伪在开封成立河南省政府。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政府恢复开封原来建置。

1948年开封解放,成立开封特别市,仍为河南省省会。1954年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开封改为省直辖市。1955年郑州专区驻地迁至开封,改称开封专区。1958年开封市委托开封专区管辖,1962年开封市恢复为省直辖市。1983年实行“市带县”体制,撤销开封专区,原属专区的杞县、通许、尉氏、开封、兰考五县划归开封市管辖。2014年,国务院批复开封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开封县,设立祥符区,撤销龙亭区、金明区,设立新的龙亭区。

开封市历史   扩展版阅读:

开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古称大梁,又名汴梁、汴州、东京、汴京等,简称汴。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先后有夏,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以及北宋和金八个朝代在此建都,号称八朝都会。

开封市(包括市区和所属开封、尉氏、杞县、兰考、通许5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位置。在远古时期境内河汊交横,湖泊密布,还有适量的台地土岗,气候适宜,非常有利于人类居住。

目前在开封境内已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了裴李岗型的石磨等物件。开封附近是中国最早栽桑养蚕的地区之一。据唐代王瓘《广黄帝本行记》记载:黄帝娶西陵氏之女于大梁,是为嫘祖。嫘祖教民养蚕,民间供为蚕神。嫘祖把开封地区栽桑养蚕的技术推广开来,受到人民的拥护,使中国成为丝绸大国。 

黄帝的史官仓颉创制了文字,受到人们的尊敬。仓颉死后,其坟墓已出现多处,现在保存得比较好的有陕西白水、河南南乐,其他地方尚有山东寿光、东阿,河南虞城、洛宁、阳武等处。据历史文献记载,除白水史官乡的仓颉墓始建于东汉桓帝时外,其余都建于晋代以后,甚至有的是宋代以后建的。而开封城东北刘庄村北的仓颉墓,春秋时已有记载。宋人《东京梦华录》几次提到仓王庙、仓王陵,是宋人探春登高的好地方,明清时期尚有庙宇和造字台。现存墓冢为占地30平方米、高约4米的椭圆形土丘。土丘东南有一夯筑平台,传即造字台。河南省有关部门探测,认定为汉代所建。

黄帝与仓颉虽然都是传说人物,但至今开封县仇楼附近有雷姓居民声称他们是嫘祖的后裔,后来才改姓雷。开封城郊和中牟县都有仓姓,均自称为仓颉后人。仓姓是中牟的著姓。

夏以前为传说时代,缺乏文献的印证。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开封地区是夏后氏部落的重要根据地。据史书记载,禹联合共工氏和其他部落,进行了艰苦的治水事业,安定了人民生活,发展了农业生产,博得各部落首领的拥护和人民的支持。但这时私有财产的积累,已经酝酿着一场以家族继承代替"禅让"的革命。舜的儿子均,企图继承舜的领袖地位。禹是一个非常谦逊的人,他为了避免与均的争夺,就逃避到开封地区其部落的根据地来,史称"禹避商均于浚仪"。由于各部落领袖的强烈要求,均才同意领袖地位由禹来继承。

禹在位时曾选定东夷族的伯益作为继承人。后来,禹将他的竞争对手伯益杀掉,建立起父子相继的世袭制,各部落首领在启的淫威下表示臣服。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诞生了。

启和他的继承者太康沉湎在胜利中,生活荒淫,好游猎。太康时,他的5个兄弟为了争夺权位,发生了内乱。最终虽然平息了内乱,国家实力却大为削弱。东夷族首领后羿乘机夺取了夏王朝的统治地位,太康及其弟仲康流亡到洛水附近,相继死去。仲康的儿子相在商丘设立流亡政府,受东夷攻击又逃亡到帝丘(今河南巩义附近),被东夷的寒浞所杀。

相被杀时,其妻缗已经怀孕,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金乡县境),生子少康。少康长大后,依靠有虞氏及夏王朝的余众,积蓄力量,终于攻杀寒浞,重新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少康的儿子杼,将国都从阳翟(今河南禹州市)迁到原(今河南济源市),最后迁到老丘(今开封县陈留镇附近)。夏王朝在老丘共历杼、芬(槐)、芒、泄、不降、扃六代国君,共216年,这应是开封建都之始。夏王朝在以老丘为都的时期是其黄金时期,统治者吸取先人荒嬉失国的惨痛教训,对内比较团结,对人民的剥削比较缓和,国力进一步增强。当时夏王朝主要的敌对势力是东方的东夷族,寒浞被杀后其残余力量仍很强大。杼改进了作战武器,尤其是改进"甲"的材料和制作工艺,用来武装军队,使善射的东夷人失去优势,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杼的儿子芬继任后,国威空前壮大,东夷部落纷纷臣服,史称"九夷来御"。夏王朝值得自豪的国都--老丘,一直受到世人瞩目。春秋时期,郑、宋两国曾在老丘地区作战,《春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记载了"郑罕达败宋师于老丘"。其时距夏王朝放弃老丘迁往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已有约1000多年了,但其地名仍一直在民众中传承着。经后人考证,老丘在陈留以北22.5公里处。另在今开封县杜良乡有一地名叫国都里,其地望与古人对老丘的考证相近,因此有人认为国都里可能是老丘。经开封考古工作者进行勘探,仅得知其上层为汉代生活区,往下因淤积过深没有进一步勘探。特别是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访求前代君王的遗属,觅得夏的后裔东楼公封于其旧地建杞国(今杞县)。从禹避商均到杼建都老丘,最后建杞国,都说明开封地区确实是夏后氏的主要根据地。

说到杞国,就要说起流传的一句成语"杞人忧天",过去的解释是,杞国有一位老者,害怕天塌下来砸住自己,成天担忧,寢食俱废。其实这是一则寓言。杞国本是一个小国,到了春秋时代,大国吞并小国已成为历史风尚,杞国的邻国郑国虎视眈眈,筑了启封城,试图向外扩张,杞国随时随地都在威胁之中,杞人所忧的"天"是天道(时势)。果然没过多久,杞国在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为郑所灭。由于杞人常有忧患意识,所以在灭国的大难临头时能安全撤离,将民众转移到淳于(今山东安丘东北)并重新建立了杞国。所以"杞人忧天"是一种智者的意识,不是白痴的无知。…

分类标签: 建制, 开封市,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