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盟的古城址

renwen 提交于 周五, 2018/11/30 - 22:40

三道营古城

三道营古城位于卓资县三道营乡南约4公里的土城村北,古城地势较为平整,略呈西高东低,北面约1公里的大黑山南麓即为战国赵北界长城。古城依其建筑时代可分为东、西两城,西城又可分为南、北两城,平面呈“品”字形,西城东西长480米,南北长570米,城墙残高6~7米,宽8~10米,均为夯土构筑,土质坚硬,夯层厚10~12厘米。在西城北部保存有院落遗址和建筑基础多处。东城除西墙借用西城东墙外,其余三墙均为晚期增筑。该城保存较好,东西长468米,南北长600米,夯层厚13~17厘米。城墙残高6~10米,宽10~12米。城门设于东城东墙中段和西城南墙偏东处,均为瓮城式建筑。此外,在各墙的墙体上均筑有马面、角楼等军事防御设施。古城内地表散布遗物大多暴露于西城北部地表,有陶瓮、罐、釜、盆、豆、钵、甑等,建筑材料有绳纹板瓦,筒瓦和云纹瓦当等,此外,在西城南部还出土筑城用的夯锤100多个。

根据古城地表暴露遗物判断,古城西城的年代应为战国至西汉时期,根据《水经注》和《魏书》记载,西城应为西汉定襄郡之武要县故城。东城应为明代建筑,经考证应为明代官山卫故城。

双古城遗址

双古城遗址位于凉城县南缘双古城乡。地属蛮汉山南麓,山峦起伏。以明长城为界与山西省毗邻。

古城依山面水,处于西高东低的山坡地带,城平面呈长方形,中有1墙,将城分为南、北2城,故得名,南城西墙长250米,北城西墙长240米,东西宽均为327米。

1985~1986年,考古工作者曾两次对古城进行调查,调查表明,城墙体为土质夯筑,夯窝呈圆窝平底状。底宽12.6米,残高6米。夯层厚8~10厘米,剖面呈梯形。其中南墙、中墙中部各有1门。同时,古城内还出土有大量遗物,有陶器、砖、瓦当、钱币等。陶器有罐、壶、豆、钵、盅、瓮。据《水经注·河水三》记载:“沃水又东流,注盐池(今岱海)……今盐池西南去沃阳县故城六十五里”,双古城,正好位于岱海之西南。当为汉代雁门郡沃阳县故址。

左卫夭汉代古城

左卫夭村古城位于凉城县西北42公里,在呼市~凉城公路于城址北约300米处通过。城址位于三面环山平坦地带,东面为桃山,南面与蛮汉山相望,北面有1条季节性河。

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500米,东西300米。东、南、西三面城墙保存基本完好,北墙残存一部分。出土遗物有长方形砖,砖面模印绳纹。方形砖,一面为素面,一面为几何纹。还有半瓦档、卷云纹瓦当、板瓦、筒瓦等。陶器有敛口瓮、直口罐、折沿敞口盘、直口钵等。

城址内遗存丰富,且为单一汉代遗物,据此,该城时代上限不会超过战国、秦代,应为西汉~东汉时期古城。这座古城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汉代边疆地区的政治、军事、交通、文化等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二分子古城

二分子古城位于武川县二份子乡西约500米。该城西、南、北三面环山,东面略有起伏的山谷地带,扼守着由土默川平原通往阴山以北草原要塞。

古城平面呈方形,只在东北角作内折角,东西宽690米,南北长744米,方向4度。古城四墙大部保存完好,只东南角被河水冲毁。城墙残高1~2米,宽8米,均为夯土构筑,夯层厚11~15厘米。城墙墙上和四角均有数量不等的马面和角楼,马面、角楼高出墙体约0.5~1米,形状不清。城门位于古城东墙正中,宽15米。

城内地表暴露遗物较多,主要有建筑材料和陶器两类。建筑材料集中分布在内城西南部,有板瓦、筒瓦两类,板瓦头部用手指压成波浪纹。陶器皆生活用具,陶质均泥质存陶,多素面,有少量印有弦纹、水波纹戳记,器型有瓮、罐、盆等。

从古城的出土遗物来看,其建筑年代当在北魏年间。据《魏书》、《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等文献史料的记载,初步推定该古城应该是北魏六镇之一的武川镇所在地。

克里孟古城

克里孟古城位于察右后旗所在地白音查干镇西北27公里处。座落在阴山山脉东部,韩勿拉山西缘中段。正东4公里是二兰虎沟墓地。哈卜泉河自南向北穿城中而过。古城东窄西宽呈梯形。东城墙中间突出168度的折角,长328米。南城墙长1500米,西城墙长700米,北城墙长1520米,城墙为夯筑,高1.5~2米,宽8米,夯土层厚12~17厘米,城四角设有斜向角楼,外凸10米。城外四周相隔30米,筑有一周土梁,形成护城壕。土梁宽4米,残高0.8米。由于城墙各段残存有缺口,现无法知道城门位置,在距东墙557米处,有道隔墙,把城分为东西两城。隔墙北端突出4米,形成马面。南段被河水冲毁。西城地势平缓,遗存较少,东城东部为坡地,东墙筑在坡顶。距东墙200米,南墙192米处依坡筑直径30米,高1~17米的圆形土台,台面平坦。东城靠西墙偏北,以建筑物围成边长160米方形围院,围院的南部建有影墙。在建筑基址堆积上散存着大量的砖、布纹板瓦、板瓦沿、筒瓦和少量的瓦当,在城内采集的陶片器形有罐、壶、盆等。

陶质为泥质灰陶。

古城的建筑,注重防御设施。板瓦沿与平城和邺城址所出相似。罐、壶形制与呼和浩特美岱村北魏墓出土相似。说明筑城当在北魏迁都洛阳前后。该城应为《魏书,源怀传》载北镇诸戍东西九城之一。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川古城

长川古城位于兴和县城西北15公里处,东距集兴公路2公里。西南面是二道河后水(古于延水),从西北向东南流过,古城建筑在面川背坡的高台地上。

古城呈正方形,周长约2000米,城墙以黑沙土为主夯成。土质坚硬,在城内西南角有1个土台。

城内出土遗物有盘口罐,纹饰压光网格纹;敛口陶盆、夹沙灰陶浅盘口壶,细绳纹。

长川城是北魏早期,始祖神元帝拓跋力微于219年(力微元年),在鲜卑首领没鹿回部大人窦宾的允许下建筑的最早城池。《中国帝王辞典》记述:“拓跋力微开始还不能自立,受西部的侵扰,投靠于没鹿回部大人窦宾。后与窦宾共攻西部,窦宾军败马失,力微把自己所乘的骏马给宾,宾甚为感激,就允许力微率领部下居于长川(兴和一带)”。

在力微部居长川城39年中,长川城即成为这个部落大联盟的活动中心。也成了建魏之后拓跋列帝常巡之地。

敖伦苏木古城

敖伦苏木(阿伦斯木)古城位于达茂联合旗艾不盖河北岸的冲积平原上,元大德九年(1305年)建,名静安路。元延五年(1318年)改为德宁路。

因元至大二年(1309年)汪古部长术忽难被武宗封为赵王,其后继承的七位赵王皆世居此城,因此,又俗称赵王城。

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城墙用夯土夹板夯筑,十分坚硬,东西长950米,南北宽560米,城墙现存高度1~3米,城之四墙均设有城门,至今西、南、北三门遗迹仍较明显,为瓮城式建筑,城之四角均筑有供军事防御用的角楼。城内街道宽阔、布局整齐,建筑遗迹较多。中部及近南墙处,有20余处大型建筑。每组建筑皆有院落,院内布局对称,门舍位置明显。地表堆满残砖碎瓦,其中多为黄绿色琉璃瓦,并有覆盆式柱础。在古城中部偏东南处,1所较大院落遗址内出有着名的《王傅德风堂碑记》。城内地表暴露遗物十分丰富,大到石碑、墓石、柱础、石板等建筑构件,小至残砖断瓦,陶瓷残片俯首皆是。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代集宁路故城

集宁路故城遗址位于察右前旗巴音塔拉乡土城村北。

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古长800米,南北长900米,方向6度。古城可分为内、外两城,内城置于古城的东北角,东、北两墙同外城共用一墙,东西长575米,南北宽355米。城墙均为夯土结筑,在墙体外侧和四角分别置有马面和角楼。城门设于内城东墙中段,为瓮城式建筑。…

2018-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