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流行的各种曲艺中,第一个进入济南的是梨花大鼓(原称犁铧大鼓,后改称山东大鼓),艺人是清代同治年间的郭大妮(名密香,武定人);继有光绪初的黄大妮(临清人),再后是《老残游记》里所说的白妞、黑妞姊妹俩,白妞的名字叫王小玉。山东大鼓在济南的兴起,始于王小玉,她对唱腔进行了改革。山东大鼓在济南共传四代。第一代是在王小玉之后,较有名的女艺人有“洋长果仁儿”、“上半截”、“下半截”等(这些均为艺名或诨号,其真名无传)。据说,“洋长果仁儿”因生得白胖而得名,“上半截儿”因容貌俊俏而脚粗脚大而取号,“下半截”则脚小而周正但面貌黑丑。第二代是谢大玉、赵大玉、李大玉、孙大玉,称为“四大玉”。另有白菜心,名杜畹君。她从光绪末一直在趵突泉演唱了10个年头。第三代是王大玉、关丽芳、鹿巧玲、谢文英、姬家班及李家班等。第四代为谢大玉于20世纪50年代收的几个徒弟李鹤珍等人。20世纪初,济南曲艺阵地几乎为山东大鼓所独占,民间称之“大鼓书”,称演员为“说书的”。山东大鼓的曲调在民间达到脍炙人口的地步。在四大玉中,谢大玉居首,曾名盛一时。其唱法不同于他人,除嗓音清脆甜润之外,改革了王小玉的某些唱腔,唱腔简短,吐字连贯,较老山东大鼓的唱法推进较快,称之为“快口”,因而其演唱特别吸引听众。到了20世纪40年代,其他曲种逐渐繁盛,山东大鼓渐趋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