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有什么山?河南省山脉、山峰介绍

renwen 提交于 周一, 2022/08/29 - 21:45

陉山[XíngShān]在禹县县城东北20公里,与新郑、长葛接界处。因《尔雅》“山形连延,中忽断者名陉”得名。战国时,为南北之隘道,楚国称陉塞,韩国称陉山。又以谐音称邢山。东北——西南走向,长4公里,宽1.5公里。海拔330米。

高山[FougāoShān]西起伊川县东部,东到登封县境内。《水经注》“狂水又西,迳高山北”,指此。东西走向,长27.5公里,宽约10公里,最高峰马岭山海拔799.5米。

万安山[Wàn’ānShān]为伊川县与偃师县的界山。古名半石山、大石山、石林山。传因唐玄奘曾夜宿卧牛石处,安然无恙得名。东西走向,长9公里,最高峰祖师庙,海拔937米。山势南陡北缓,山石多裸露。西端达龙门峡谷。

玉王山[YùwángShān]在临汝县城西北部。旧时,以山西部白色岩石似玉色羊群,山上多小坑似羊迹,得名羊山。清代,南坡小峰上建玉皇庙,主神俗称天地之王,山名演变不为玉王山。亦称玉皇山。东南——西北走向。有四峰并峙。最高峰海拔884米。

莲花山[LiánhuāShān]在郏县西北部。古称扈阳山。因山有九峰,形似莲花而得名。又因山顶原建有祖师庙(玄帝庙),故俗称老爷顶。山体陡峭,最高峰海拔607米。

大刘山[DàliúShān]在禹县、郏县交界地带。因汉时刘邦入关时,曾驻兵于此山脚下,故名。俗名歪顶山,亦名神垕山。又以谐音称留山、大骝山。又以山形称龙山。山南为小刘山。明初,周定王朱楸在此山获瑞兽驺虞,献明成祖,周定王认为吉祥之兆,此山乃神灵保佑之地,遂取皇天后土之意,改大刘山为神垕山。东北——西南走向,长6公里,宽2公里,海拔704米。

三峰山[SānfēngShān]在禹县西南9公里处。因该山有东、西、中三峰并峙,故名。又因其形状似笔架,称文峰山。古名三封山。东西走向,长11公里,宽约4公里。最高峰西峰,海拔348米。山势南缓北陡。

老界岭[LǎojièLǐng]在河南省西部,西峡、内乡、南召、卢氏、栾川、嵩县诸县交界地带。为伏牛山主脊。因曾为历史上南阳府与洛阳府的分界山岭而得名。东西走向,主要高峰鸡角尖海拔2212米,老君山海拔2192米,木庙岭海拔2002米。

老君山[LǎojūnShān]在栾川县东南部。古名景室山。后传太上老君——老子曾修道于此而改名老君山。东西走向,长29公里,宽21公里。海拔2192米。

玉皇顶[Yùhuángdǐng]在嵩县县城西南75公里,接栾川、西峡县界。相传,登此峰,可达天宫,故名。南北走向,长8公里,宽5公里。山势南陡北缓。海拔2203米。为白河发源地。

将军山[JiāngjūnShān]在卢氏县东北部。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密部将王伯当战死葬此,后称将军山。山多悬崖绝壁。海拔1262米。

摩云垛[Mōyúnduò]在西峡县城西北53公里,北接栾川县界。以形容山高摸云得名“摸云垛”。后“摸”讹为“摩”。东西走向,海拔2075米。南陡北缓。

松垛[Sōngduò]在西峡县城东北25公里,为与内乡县界山。以早年山顶有五棵巨松得名。又以满山多连翘,开花金黄色,名黄花墁。海拔1313.5米。

银虎墁[Yínhǔmàn]在西峡县城东北40公里,是与内乡县界山。山巅平坦,传说山上有一对银狐(亦传为白虎),故名。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630米。

鸡角尖[Jījǎojián]在西峡县城东北49公里处。因山顶石牙状如鸡冠(亦称鸡角),故名。东南——西北走向,海拔2212米。其南坡悬崖陡如劈,北坡较缓。

菊花山[JúhuāShān]在西峡县城东南23公里,丹水河南侧。历史上,山坡、谷溪遍生菊花,为赏菊胜地,故名。曾名涧山。海拔290米。峭壁间小石窟中有泉和小水潭,称菊潭。

方山[FāngShān]在内乡县城西南7公里处。因山形呈四角八棱状,故名。南北走向,长3公里,海拔529米。南、西、北三面山势险峻,东面较缓呈簸箕形。

马武山[MǎwǔShān]在内乡县南部。据传,东汉捕虏将军马武起兵时,在此山屯兵练武,故名。海拔511米。

土谷山[TǔgǔShān]在内乡县东南,与镇平、邓县接合处。古称复釜山,又称吐雾山。后以石少、土多、谷深,又名土谷山。东西走向,海拔352米。山势南、北险峻,东、西略为低缓。

五垛山[WǔduòShān]在镇平县西东部,与南召县界山。亦名骑立山、倚帝山、岐棘山。因山上五峰并峙而得名。清《嘉庆重修一统志》载:山势昂耸,状如立骑。本名岐棘山,音讹耳。其上有五峰并峙,曰圣朵、禅庵朵、摩云朵、娇朵、哑朵,一名五朵山”。“朵”亦作“垛”。山高谷深,峰峦陡峭,海拔1665米。

独山[DúShān]在南阳市区东北8公里处。因孤峰独立,故名。亦名豫山、序山、顶山。《水经注》载:“水南迳豫山东,山上有神庙,俗名之为独山也”。山形浑圆,海拔367米。特产“独山玉”。

蒲山[PǔShān]在南阳市区北15公里,白河畔。以过去盛产中药材蒲公英而得史。又因东与丰山对峙,状似卧牛,俗称牛山。西北——燕南走向,长2公里,最高海拔319.6米。山势险峻,三面峭壁,南面坡度较缓。

石人山[ShírénShān]在鲁山、嵩县、南召三县交界处。曾名石人垛。以山上有石柱似人形得名。西北——东南走向。长9公里,宽8公里。最高峰蛤蚂石海拔2153米,以石形似蛤蚂得名。山势高大,山脊起伏呈锯齿状。为河南省自然保护区。

没大岭[MèidàLǐng]在鲁山县西部与嵩县接界山。相传,刘秀为王莽军所迫,遥望此岭甚大,及至山上,则觉其山并不高大,遂称:“没大岭”,故名。曾称摩大岭、莫大岭,讹呼木扎岭。古名尧山,因尧之未孙刘累立尧祠于此而得名。南北走向,海拔1705米。

摩天岭[MótiānLǐng]在鲁山县西南,与南召县界山。因山巅常有云雾缭绕,形同与天相接,俗呼摩天岭,亦称摩天岭山。主峰海拔1510米。山峰西有西湖山、大圣人垛、小圣人垛;东有歪头山、圆垛寨山;北有挂鼓楼山。为淮河与汝河分水岭。

长寿山[ChángshòuShān]在鲁山县东南部。相传,古时产延年益寿灵药,故名。西北——东南走向,最高峰青山,海拔523米。主峰长寿山海拔273米。

露峰山[LùféngShān]在鲁山县东北部。古名鲁山、露山、后称鲁山坡,露峰山。东西走向。长3.5公里,宽2.5公里,最高峰鲁山坡海拔350米。山势东陡西缓。

老青山[LǎoqīngShān]在叶县西南部,与方城、鲁山二县交界处。以山上草木长青、与附近小青山区别而得名。南朝,名西唐山。南北走向。海拔650米。

龙山[LóngShān]在宝丰县东南与平顶山市交界处。传说,夏朝孔甲时,御龙氏刘累曾养龙于此,故名。亦名大龙山。西北——东南走向。山势北缓南陡。海拔464米。

平顶山[PíngdǐngShān]在襄城县城西南2.5公里,北汝河南岸。明《嘉靖一统志》载:“楚令武将军景缺,与秦兵战于山之南,败殁葬此,因以名山”。亦名灵武山。山势自东向西而南折,西高东低,长5公里,顶部凸凹不平,最高峰马赵寨海拔296米。

方城山[FāngchéngShān]在方城县北部与叶县、鲁山、舞钢区交界处。春秋时,楚国在山上筑有防御北方诸国入侵的方形长城,故名。亦名黄石山,相传因黄石公曾于此修行,而得名。又因南、北西三面山势陡峻,山顶平坦处有真武庙一座,立于绝壁之上,1949年前,曾有道土居住,常年香火不断,故又名“小顶山”,亦名小武当。西北——东南走向,长91公里,宽约5公里。海拔717米。…

分类标签: 山峰, 山脉, 河南,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