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古称中岳,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雄峙中原,横贯登封县境,属伏牛山脉,位于郑州市区西南94公里处。嵩山东西长约6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要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从山南侧登封盆地仰望嵩山,重峦叠峰,巍峨高峻,气势磅礴。主峰峻极峰险峻壮丽,海拔1494米。嵩山西邻九朝古都洛阳,东有七朝京都开封,向为历代封建帝王禅祭游乐地,曾有不少僧道和文人学士至山中隐居、传教、着书、讲学。嵩山风景区分为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观星台、三皇寨5个游览区。东起悬练峰,西至三皇寨,长16.5公里,宽8公里,面积132平方公里。区内多奇山美景、寺院古迹,“上有72峰,下有72寺”。旅游项目有登山、考古、地质、天文、宗教、武术等。
登封嵩山地区少林寺等文物古迹,因历代战乱破坏,几乎沦为废墟。1978年后,国家拨专款进行修葺开发。1979年,省旅游局、省文化厅和登封县文化局、外事(旅游)部门抽调专人组成整修少林寺办公室。1981年省交通厅投资420万元,修筑了登封县城至少林寺、嵩岳寺塔、嵩阳书院的道路。1984年成立嵩山名胜风景区管理局。至1987年,修复人文景观20余处,抢修古建筑45座,复原古建筑24座,新建项目15个,塑像268尊,新修石阶登山路3条,长10公里。
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位于登封县城西北13公里处少室山麓的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寺院依山修建,规模宏大,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达摩亭、千佛殿、白衣殿。唐代初年,少林和尚曾协助唐王李世民征战有功受封赏,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称誉。1912年后,少林寺多次毁于战火,残垣断壁,瓦砾遍地,满目荒凉,破烂不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进行整修维护。1979~1987年省投资420.75万元,分3期对少林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建。1986年修建少林寺至达摩洞石阶登山路,全长2公里。1987年完成武术馆建设主体工程。寺内壁画、碑碣、石刻等大批文物中,以《唐皇嵩岳少林寺碑》及武则天、苏东坡等撰文或书写的碑刻最为珍贵。殿内砖地上,当年和尚练功留下的凹坑清晰可辨。新建“拳谱堂”塑像群栩栩如生。
塔林在少林寺西1公里处,是少林寺历代主持僧人的墓群。现存唐至清各代砖石墓塔共240余座,塔体大小不一,样式繁多,为中国最大的塔群。其中日本僧人劭元撰书塔铭的菊庵长老寿塔(建于1339年)、就公天竺和尚塔(建于1564年)是中国对外关系史上的重要实物资料。
少林武术闻名于世,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少林寺寺僧因长期面壁盘膝静坐,为了强健身心而开展锻炼活动。达摩根据自身的经行活动、自卫防身需要和对鸟、兽、虫、鱼各种动作的观察,创造了心意拳的雏形,后经僧徒反复演练、充实和提高,成为驰名中外的少林派拳术。少林拳拳打一条线,曲而不曲,直而不直,站如钉,坐如钟,头如猴,身如龙,步如鸡,动如风,快速敏捷,精湛奥妙,在中国武术史上独具一格。白衣殿彩色壁画《拳谱》中的人物神态逼真,再现了当年寺僧练拳的情景。1978年少林寺开放后,“以武会友,广交天下”,吸引了众多的中外人士来研究少林拳法,已整理出160多个武术、器械套路。从1979年开始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每年都派团来少林寺参观访问;美国华林寺掌门人陈培多次组团来拜师学艺;日本、新加坡等国还邀请少林武术高手亲往传艺。为满足国内外人士学习少林武术的需要,1985~1987年,由国家、省投资530万元建少林寺武术馆。馆为造型质朴浑厚的仿古建筑群,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内有现代化表演大厅、练功房、练功场,可容纳500多名观众观看武术表演。并建有带冷暖卫生设备的客房(20间40张床位)、餐厅和商品服务部等综合配套设施。武术馆由武艺高超的少林僧人任教,学制分短期、中期和长期3种。短期班学习武术道德、武术理论、小洪拳、心意拳、齐眉棍、梅花刀等。中期班增学佛学知识、中医知识、中国历史、中文会话、少林单刀、长拳、十三枪、通臂拳、连环拳、达摩剑等。长期班除学习中期班课程,另学朝阳拳、罗汉拳、七星拳、螳螂拳、六合拳、春秋大刀和六合棍等高难度武术。
为方便游客,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1987年由地方集资350万元,在少林寺东侧新建少林寺市场。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是与古刹相映的大型仿古建筑群。市场大门仿宫廷建筑,复以绿色琉璃瓦,巍峨壮观,市场前后两部分由长廊石阶衔接,左右有曲径回廊相通,480余间房屋,开设有饮食、百货、旅游纪念品、旅店、照像等服务行业,并有各种游艺场所。
中岳庙位于登封县城东4公里的太室山南麓,是河南现存最大的道教庙宇,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祭祀山神之所。始建于秦朝。庙院纵长0.6公里,庙内中轴线主要建筑有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峻极门、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等,两侧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神州宫、小楼宫等跨院建筑,构成了一座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庙内保存有唐碑和4尊宋代铸铁人。1980~1983年省投资76.5万元,整修中岳大殿、11尊塑像、四岳台、42间厢房、天中阁、黄盖峰亭阁等。1986年修成中岳庙至黄盖峰全长1公里的石阶登山路。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县城西3公里太室山麓,历史悠久、规模宏敞,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官办书院之一。院内古柏为全国最古老的柏树之一,据说汉武帝封为“将军柏”,院门前立有嵩山第一大碑——《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笔法遒雅,雄伟壮观。1980~1986年省投资35万元对书院原有古建筑全面整修,并铺修了书院门前道路,修建了小桥,对唐碑、“将军柏”采取了保护措施。1985年省投资24万元修建嵩阳书院至嵩山峻极峰的石阶登山路,全长7公里。
法王寺位于登封县城北5公里,太室山玉柱峰下,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71年)修建。寺内遗存寺房40余间,中轴建筑分为两个院落。大雄殿月台下的甬道两侧矗立有两株古银杏树,树干高大,长30米、周4米、枝叶繁茂、雄伟壮观,树龄千年。
嵩山汉三阙包括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始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是中国现存最古的石阙,为国内外历代金石学家所重视。太室阙位于中岳庙前500米的中轴线上,由青石块错缝叠压垒砌而成,东西各半,间距7米,是东汉阳城吕常等为太室祠兴建的神道阙,即中岳庙前身太室祠的象征性大门。少室阙、启母阙上的题刻篆书铭文为中国较早的石刻篆书,有秦小篆,有八分书汉隶,有介于篆隶之间的变体,笔调浑园,苍老劲秀。各种浮雕式度炼达朴实,图案大方,形象真切,带有浓厚生活气息。是研究古代风俗民情、生活状况和文化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
嵩岳寺塔位于嵩阳书院西北4公里山谷中,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是中国现存最古的佛塔。塔高15层,40多米,周长33.72米,壁厚2.45米。塔身呈抛物线,密檐外迭和内收达1米多宽,平面为12角,精巧独特,外涂白灰,腰檐以上砖柱涂红色。各层之间有坤门、斗拱、雕兽,塔刹为石雕玉柱,高2米,呈螺旋型。塔身用小砖黄泥垒砌,历经千年风雨,完好无损,在建筑学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