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间有许多体育和技巧的比赛活动,往往是人们节日闲暇时间开展娱乐活动的重要方式,其中有斗力的,有斗技巧的,也有斗技艺的,等等,男女老幼各有所好。
(一)跳房儿
又称“咯蹬房子”、“踢瓦片”。多为10岁左右女性少儿之活动,人数不限,2人以上均可。先用粉笔在地上画出“房子”。“房子”的画法有两种:一种是“平行式”,双行并排,8~12间不等,每间1.5~2尺长;一种是“三六九式”,即3行9间。跳房的子儿多用算盘珠或铜钱串串儿制成,也有用瓦片的。游戏时,先将子儿扔进第一间内,单足踏入房中,边跳边踢,让子儿通过所有的房子,由最后一间打出界外。一次成功后,再将子儿扔进第二间、第三间……全部跳完,每成功一次可随意“买”其中一间房子,为双脚着地休息处。买的这间房,自己的子儿不得扔进或踢入,否则即为被“烧”了,由大家继续争夺。别人的子儿扔进已买的房子为犯规,跳时也必须跨越此间。跳房时,子儿和脚均不得压线,并事前讲定“几滑打出”,即在每间房内最多允许踢几下。另外,运动中确因体力不支,允许先吐一口唾沫,尔后双足着地,稍事休息,谓之“吐血下马”。体现了孩子们在激烈竞争中的友爱精神。
(二)鸡叨架
又称“斗鸡”、“碰拐”,为10余岁男性少年所喜爱。2人或多人组队对抗。比赛双方单脚着地,用一只手握另一脚脚脖,扳至膝上,弯如弓状,跳跃进退。以膝盖为鸡嘴,或顶,或压,或挂,或掀,一方跌倒或双足着地为败。也有用手握同侧脚脖曲至身后相斗的,为男孩所不齿,嘲之曰“母鸡叨架”。此活动既斗力,又有技巧的比赛。
(三)投瓦儿
2人或多人均可比赛。其赛法,将大小不同的薄卵石片或瓦片竖于场地。然后各按所标先后次序1、2、3、4、5、6,手执一石块分别以大超、小超、盖磨眼、翻身投、脚投、头顶投的方法自右至左掷击竖立的石片,击倒则可再投,直到全部击倒为胜。否则另换别人,其掷法别致,富有趣味,如“大超”掷者应在区线外的适当地方,持石块跑向区线并将其从右膝下掷出,并口诵“大超”2字,脚落石出;“小超”则自左膝下掷出,同时口诵“小超”;“盖磨眼”需将头歪向左侧或右侧,把石块举起于耳朵上自区线起步,并口诵“盖磨眼”将其砸向竖立的石片,击中后,立即将石片仍盖在耳朵上,复回原地,否则下次按此继续;“翻身投”,掷者在区线外将石片从身后投向目标,不中目标下次继续;“脚投”则将石片置于脚面直投目标;“头顶投”为较难的动作,是将石片置于头顶,双目紧闭砸倒最后一块石片。谁先砸倒的为优胜。
(四)打陀螺
一种儿童竞技游艺。陀螺分两种,一种带把,一种不带把,不带把者多在地上用鞭抽打,使之旋转。开封人谓之“得搂”,意思是得用鞭去“搂”才能旋转。另一种带一个长把,多用手搓动,在桌上或地上均可玩耍俗称“捻捻转”,此技由来甚久,在民间流传甚广。
(五)滚铁环
或称“推铁环”,儿童玩耍和竞技活动。铁环是由铜或铁制成的环状,另用一根直径为6或8毫米的钢筋或8号铅丝,握成一个“铁把”。滚动时,先把环立于地下,然后用铁把扣于环边进行推滚。技术熟练者,可直接用“把钩”套在环上置于地上推转。花样甚多,如大编马,推者两腿骑在铁把上,铁把从其背后,经裆中滚环。也有猛力向前推动后,立即跑在前面,截住并迅速往后推转,形成180°大转弯,以见其技术的高超。
(六)跳绳
民间斗力竞技活动。所用绳可分长绳和短绳两种。跳长绳多为集体游戏用。由两人分别抓住绳的两端,悠起来后,可单人或多人循绳跳动,谁让绳绊住,谁就算失败。跳短绳一般是一人握住绳的两端起跳,可双脚一起跳,也可单脚跳或双脚一替一回跳;还有双人同时跳者,跳起来花样甚多,绳既可由后向前绕转。也可由前向后绕转,会跳者轻松自如,姿势优美。冬季民间最为流行。现不少学校还将其列入学校体育项目,作为锻炼身体的一项内容。
(七)跳皮筋
民间竞技活动,似为跳绳游戏的进一步发展。因皮筋具有伸缩性,可以松紧,缠绕成各种图形,故可在皮筋上面作各种舞蹈动作,女孩最为喜好,并以此相互比赛蹦跳技巧。游玩时,各自规定几个小节表演,并以“顺口溜”伴跳。近年来,许多还加以音乐伴奏,跳起来更显得轻盈优美,不仅见于街头巷尾,一些学校还把它作为比赛表演项目。
(八)打彩“彩”,是长短、大小、粗细不一的木棒。玩前,先在地上划一条“杠”,然后每人执一木棒。比赛时根据木棒长短,决定各人的先后顺序。一号打时,由二号把木棒下落转圈后掷于地上,称“垫彩”,让一号先打。二号打时,再由三号“垫彩”,余此类推,谁能把“彩”打过杠,谁就是胜利者。打彩时,只能两棒相击,不能用手执棒去打。若在打过杠后,被打的棒折断或劈开时,还可以把“胜利”者的棒往回打,若打过杠,则可反败为胜。这种游戏多在农村玩耍。
(九)踢毽子
民间竞技活动。毽子由羽、管、底座三部分组成。底座一般用带方孔的“铜制钱”缝布制成;再将鸡翎“管”缝在底座上。“管”内插上鸡尾巴毛即成羽。玩法有直踢、花样踢等。民间玩耍时多用踢、落、跳相结合之法。踢即用脚内侧面或脚面将毽子踢起;落,即使毽子落手背或脚面上,或头上、膝上、肩上、背上等;跳,即双脚跳起,从背后将毽子踢起。踢毽时多计数,有以踢起之数最多者为胜,也有在踢的过程中耍技巧。如所谓的“五落十跳”,即逢五落,逢十则跳踢。还有许多花样,如将毽子踢起从双臂组成的圈中经过,从面前落下,称作“落大套”;踢起的毽子从双手拇指和食指组成的圈中经过谓之“落小套”。一只脚支撑身子,用另一脚连踢为“欠”,毽子从腿裆中落下,用一只脚从腿后踢起为“翩”,用另一只脚的外踝处踢称为“拐”等等。技术熟练者,毽子落地不用手拾,而是用脚三勾两划地将其勾起,真是随心所欲令人惊羡。这种游戏活动量大,冬季易于取暖,在河南民间广为流行。
(十)赛鞭
玩耍者各持一长约1~3米的鞭子,在空闲场地比赛。谁的鞭子抽打的最响为胜者。此项比赛往往吸引来很多围观的群众。以对胜者的鞭技进行评价。
(十一)抓子儿
女孩游戏,技巧性很强。二人以上均可玩。用陶、瓷片砸成略大于蚕豆的子儿多枚,再行磨光。抓时注意眼疾手快、抛接准确,一边抓子一边唱着抓子歌儿。抓子歌多达数十句,其内容如:“当啷揆,揆四揆,揆扭啦,三条腿,三条腿,控一对,一对崩,绿叶青,栀子开花俺一成……”生动形象地祈祷成功,计算次数,信口吟来,颇有韵味。
(十二)翻绞
二人游戏,多女孩为之。取一根3尺长短的绳子,两头接在一处,一人用双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把它撑起来,另一人去翻,撑于自己手上。通过来来回回不同方法的里翻外挑,可变化出许多图形来。如线板、面条菜、蛤蟆跳井、牛槽、小金鱼、被单儿、刺古抓等。
(十三)撇撇儿膏油儿
为割草、放羊的孩子们在水边进行的竞技活动。他们站在风平浪静的水边,用拇指和食指夹着一寸方圆的瓦片,嘴里喊着:“撇撇儿膏点油,一两芝麻四两油,出溜出溜到那头!”然后侧着身子,将瓦片贴着水面平掷向对岸方向。以瓦片在水面上出没次数的多少定胜负。多的可达10余次甚至20次上下。
(十四)扎鳖
割麦时的田间竞技活动。孩子们先在地里扒一小坑,再将麦秸儿弯成铜钱大小的三角形或多边形,作为“老鳖”,用碎土掩埋,然后大家各选一根较粗硬的麦秸儿为“扎枪”,依次向坑内扎去,能把“老鳖”挑出者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