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春秋两季祭祀土地的日子叫“社日”,“社日”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后来,凡在春季“社日”祭礼时扮演的杂戏、杂耍就叫“社火”。
社火起源于火,发展于社,远古时代,火的出现,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荒蛮生活,人们对火奉若神明。因此,每遇灾害、瘟疫就“施烟火及作金钢力士以逐疫”。每当严冬已尽、冰雪初融、春暖花开、大地复苏之际,终年劳累的先民们就杀猪宰羊,用自己获得的劳动果实祭祀“神灵”、祭祀祖先,他们在脸上涂上朱砂,把鸟羽扎缚在头上,活蹦乱跳、欣喜若狂,这便是人类最早的社火。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火这一活动历经岁月沧桑,在传承演变的过程中,其形式、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根本上摒弃了对“神”的崇拜和对祖先的祭祀,发展成为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民俗。
河南社火玩会
河南民间历来习以社火作为节日、庙会和迎神赛会活动的重要属性。古代社火活动主要是为了祭神娱神,故各种社火组织多围绕各种会社而立,如火神社、关帝社、龙王会、土地会、山神会、奶奶社、牛马王会等。所用经费,由参加会社人员兑集。每逢节日、会日便由社头或会头组办社火演出。社头、会头一般轮流担任,每户一年,负责敬奉神灵和办社火。近代和现代社火玩会多由行政村举办。旧时由村中的乡绅筹组,现在则由乡村领导组织,村中有名望的艺人任社火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社火中封建迷信等不健康属性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