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名山介绍:齐烟九点、鲍山

renwen 提交于 周四, 2022/12/08 - 18:37

由于卧牛山自古有名,加之形势险要,景色秀丽,故道、佛二教先后来山上建寺观。道教首先在山上建玉皇庙、文昌阁、娘娘庙。唐代,佛教于山南麓建永平寺,并有明成化、嘉靖和清道光重修碑数幢。昔日,山上有庙会,庙会期间,附近村民前来进行土特产交易,扎戏台唱戏,热闹非常。此庙会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文化大革命”中,庙宇遭劫。山下金代大定十三年(1173年)祖师墓塔也由文物部门移至柳埠神通寺遗址。现卧牛山村东西街中段,尚存古槐一株,为寺中遗物。树干半枯而歪斜,由石柱支撑,其形奇古,老态龙钟,却仍冠盖茂盛。

标山在济南城区北部。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标山记》中曰:“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历代多有名人于此建别墅。张养浩的“云庄”,即在标山附近,内有遂闲堂、处士庵、绰然亭(翠阴亭)等建筑。山上之石,层叠如铺,路径平整易登。山巅平阔,明万历年间曾建关帝庙。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建钟鼓二楼。楼为石质,四面单檐,柱刻楹联。如今,山下“云庄”早已湮没,山上关帝庙也已坍塌,仅存钟鼓二楼。

凤凰山与标山相临,东为“凤凰”,西为“标”。昔日,两山同称标山。张养浩在《标山记》中即有记载:“绰然亭西三里有双山,曰‘标’。”清乾隆年间,举人钟廷瑛咏标山诗中也称两山为标山。该山,昔日树少,山石叠矗,势虽陂陀,但易登攀。山上有洞,如屋,可避风雨,元泰定元年(1324年)三月,张养浩即偕同宾客,于洞中出觞更酌,咏古人闲适之诗。如今山上已经绿化,周围景色也佳。

马鞍山位于城区北部,在药山之南,形似马鞍,故名。因城南亦有马鞍山,故又名北马鞍山。因山巅两个山头呈圆形,连在一起,一大一小,又名“日月轮”山。这里亦曾为古战场。齐晋“鞍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左传·成公二年》载:“六月……师陈于鞍,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清人任宏远《鞍山》诗曰:“齐晋相将战鼓惊,只疑一笑一倾城。不堪极望华不注,唯有回车涧草生。”如今,山上土层很厚,树木茂密,浓荫蔽日。

粟山在城郊西北,较小,喻为“粟”。土层甚厚,花木丰茂,青青葱葱。上有真武庙,大殿坐北朝南,端庄古朴,并有偏殿相配。外围院墙,山门面南,内有松柏、石碣,古意甚浓。可由曲径登至山顶,远眺四周景色。二、鲍山

鲍山,在济南城东约15公里处,王舍人庄东南。相传,昔日附近有一座石城,名叫“鲍城”,是春秋时代齐国大夫鲍叔牙的食邑,山因城得名。鲍叔牙坟即在山的东北隅,距山约500米,为一土丘,丘上杂草丛生,1995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传,管仲与鲍叔牙分金处即在鲍城附近。

昔日,这里山清水秀,万木参天,浮岚滴翠,山花烂漫,果树满坡。山之南,为莲花峪,石岩苔碧,涧幽水清,日夜潺流。鲍山秀美,引得历代文人赞咏。清人李 《鲍家山》诗云:“村舍落霞处,遥遥似倒悬。深林藏白日,群嶂缩青天。夺路泉争捷,行空鸟让先。忽惊彩岫里,出入尽云烟。”明代文学“后七子”领袖李攀龙,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辞官归里,在山前村中建“白雪楼”,取宋玉《对楚王问》中“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意,以寓自身清高,不同俗流。这楼隐于万木之中,其景幽深佳丽,时称“鲍山白雪”,为历下十六景之一。如今,楼宇早已荡然无存,但山景依然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