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翻绳
多为女孩玩耍。玩法分一人玩和双人玩。玩时,用一线绳,将绳系成圈状,套于手指上,通过手指的穿插、交错、缠绕等手法,使绳变换成各种形状,如降落伞、太阳、锯、鱼、天窗、面条、豆箕儿、牛槽、担架、鸡腚眼子等。
十八、撅杏核
多为男孩玩耍。玩时,每人拿出数量相同的杏核参赛。以剪子包袱锤方式决出先后顺序。先将所有杏核抛散在地上,所有玩者依其先后将杏核敛起,只剩三枚成并列状。玩者用拇指将一端杏核撅起,使其落在另一侧的杏核上,所以也称“隔山打虎”。若砸不中或撅起的杏核碰到中间那块杏核,则轮换。若砸中,三枚杏核则归为己有,用所剩杏核继续玩。除上述玩法,还有“蹦杏核”、“弹杏核”等。
十九、打呱儿
即打手背。玩时,一人将掌心向下平放空中;另一人掌心向上和对方手掌相靠,然后设法分散对方注意力,并迅速翻上以掌击打对方手背,而对方则应迅速抽回手,以防被打。如打中,继续玩;如击空,则轮换。
二十、“剪子包袱锤”
俗称“贼幺贼”、“将军宝”。玩时,食指与中指同时伸出代表“剪子”握拳代表“锤子”、五指伸开代表“包袱”。规则是:剪子胜包袱、包袱胜锤子、锤子胜剪子。游戏人数不限,大家一起喊:“将军……宝”或“贼幺……贼”,并同时伸手决出胜负。
二十一、跳拉拉秧
玩时,3人以上,先由两人相对而坐,脚板抵着脚板。其他人则跑步跳过,并唱:“一步拉拉秧,二步喝面汤,三步吃韭菜,四步摞起来。”每唱一句要跳四次完成一个过程,坐着的人就摞高一只脚,直到四只脚全摞起来高度仍能过去为胜,若跳者碰到坐者的脚,则轮换。
二十二、拾高粱茬
拾高粱茬(“茬”,济南话读“zhā渣”)。玩时,多人转圈向内坐,一人在圈外绕行,并边走边唱:“拾、拾、拾高粱茬,拾到天黑怪害怕。”唱一遍或几遍后接唱:“找个地方坐下吧。”紧接着在最临近的一人背上坐下。被坐者要问:“你是干什么的?”坐下者答:“拾高粱茬的。”问:“怎么不走了?”答:“怪害怕。”问:“打个灯笼送送吧?”答:“行啊!”答完要立即起身绕圈奔跑,被坐者立即追赶。被追者跑一圈抢坐到追者位置上,两人轮换,由追者再重玩。若被追上,则要罚被追者背着追者至追者原位置,然后再玩。
二十三、弹琉璃蛋儿
也称“弹蛋儿”、“弹琉琉球”。济南多为磕墙玩法。玩时,取一近墙靠地,画一条与墙平行的线,参赛者依次向墙掷琉璃蛋儿,琉璃蛋磕墙碰回,离线近者先开球。弹球时可用溜、点等方法,击中对方为胜,被击中的球归胜者;击不中,由第二名弹球。如此轮流击,最后看谁击中的多。另外,还有“锅锅儿”(在地上挖六个窝洞,依次弹入的一种方法)、“方框”(在地上划一方格,摆上球,再在远处弹击的一种方法)等玩法。
二十四、藏摸互
也称“逮人儿”,即捉迷藏。源于唐代,五六十年代为流行的儿童游戏。玩法多祥,规则也不同。一般玩法是:众人分成两伙,“将军宝”决出胜负。选一棵树或一面墙为“家”,负方守家并寻找胜方躲藏者;胜方则在附近各处藏匿起来,并伺机回“家”或“救人”。胜方若躲开负方追逐并摸到“家”,即胜。若被对方抓住,则被带至“家”内严加“看护”。被抓的同伙则相机前来“搭救”,俗称“打死救活”。同伙相救,手接触到即“活”,可以再跑。若被抓的人数多,他们可手拉手待“救”,来救者只需“救”一个即可全“活”,俗称“连电”。一方若将对方全部抓获,则为胜。
二十五、挑冰激凌棍儿
玩时,参加者约好来几根的,然后各自拿出相同数量的冰激凌棍合在一起。“将军宝”决出先后顺序。玩者将所有冰激凌棍散落地面上,先将散落一边的单棍捡起,再用手中棍插进交错叠压在一起的棍中,轻挑至一旁,冰激凌棍归己。玩时不能触动其他棍,否则,即为“瞎了”,由第二名挑棍,依次轮换,最后,谁挑得的棍多即为胜。
二十六、丢手绢
又称“丢手巾儿”。玩时,众人围圈向内坐,选一人拿手绢在圈外绕行,边走边与众人一起唱:“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儿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行进中,悄悄将手绢丢于一人背后。如果此人发现应立即捡起手绢追逐丢手绢者。若追上,丢者需重丢;若追不上或丢者转一圈仍未被发现已将手绢丢下,则罚被丢者站在圈中唱一支歌或表演一个节目。然后,轮换再来。
二十七、砸子儿
“子儿”是用布包上沙子或豆、米等缝制而成的小沙袋。玩时,先划一圈,一人站在圈内,将“子儿”置于脚面,用力踢出。接子儿的要接住子儿后,朝圈内砸去,圈内人要以脚将砸来的“子儿”踢出圈外,接“子儿”的这时要喊“几步”,圈内人若喊“五步”,圈内人要以脚抵脚量,从圈界到子儿处,若正好或多于五步,则重砸;若少于五步或子儿砸在圈内则轮换。另一种玩法是得分的,砸者站两端,被砸者站中间,砸者交替砸,被砸者既接又躲,接住沙袋得一分,砸在身上没接住减一分,零分时没接住则下台轮换。
二十八、徒手拔河
玩时,先在地上划一线为界,两人以脚外侧相抵面对而站,然后寻机抓对方手,抓住后用力或利用技巧将对方拉过界即胜。人多时,可分两组,搂腰相连。
二十九、跳皮筋
玩时若三人以上,则由两人扯住皮筋,跳者边跳边唱。建国初期唱词是:“刘胡兰小时候怎么样,13(岁)参加了共产党,她为人民立功劳,她就光荣地牺牲了。”到60年代时,唱词是:“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到“文化大革命”时,唱词是:“雪山升起了红太阳,翻身农奴把歌唱”……等。唱不同的歌,跳法不同,一般在唱完一首歌后,脚要正好将皮筋踩住。每跳完一曲,皮筋高度便升高一次。一般是从脚踩皮筋开始,依次为:脚腕、膝部、胯部、腰部、腋下、肩膀、耳朵、头顶、小举、大举。如跳时犯规或够不到皮筋时,则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