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在济南旧城北部,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历水陂”,唐时又称莲子湖。北宋文学家曾巩称“西湖”、“北湖”。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始称“大明湖”。
昔日,大明湖范围很大,南到濯缨湖,北通鹊山湖。西晋永嘉年间,建城墙把湖分开,基本形成现在的规模。湖水面积46公顷,水深平均3米。水源来自城区诸泉,然后由北水门泄出,流入小清河,东注渤海。湖底为不透水的火成岩,泉水不能下泄,再加合理的排水系统,便形成了淫雨不涨,久旱不涸的特点。
大明湖风景秀丽。岸上翠柳垂荫,婀娜多姿;湖中碧波泛荡,荷花似锦;水面小舟争渡,画舫徐行;更有那楼台亭榭,隐现其间,酷似一幅立体大画。正如志书所载:“湖光浩渺,山色遥连,夏挹荷浪,春色扬烟,荡舟其中,如游香国,箫鼓助其远韵,固江北之独胜也。”(清代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四》)
大明湖历史悠久,纪念古人政绩、行踪的建筑以及自然景观很多,诸如历下亭、铁公祠、小沧浪、北极阁、汇波楼、南丰祠、遐园、稼轩祠等,引得历代文人前来凭吊、吟咏。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曾巩、苏轼,金、元的元好问、张养浩,明代的李攀龙、王象春,清代的王士祯、蒲松龄等,都留下了著名的诗篇。
解放后,于1957年正式辟建成公园,几经修缮美化,使其大展风采,成为济南市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每逢节假日,游人群集,放舟湖上,观鱼、赏荷、看柳,悠然自得。一、南门牌坊
大明湖南门,为一民族形式的牌坊。1952年由济南府学文庙迁此。原为木结构,1984年改为混凝土木结构,样式依旧。五间七彩重昂单檐,饰有吻兽。坊顶黄色琉璃瓦覆盖,檐下云头斗拱承托,额枋彩绘“旭日云鹤”、“金龙戏珠”、“西番莲”等图案。匾额上书“大明湖”三个鎏金大字。12根斜柱支撑着三阶式错落的坊顶,柱础由石鼓夹抱。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宏伟壮观,被视作大明湖的标志。
牌坊西侧,立有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大明湖》石碑,为登州(今蓬莱)于书佃手笔。牌坊匾额“大明湖”三字,即依该碑字迹刻成。牌坊两侧,门房对称,歇山卷棚,上覆绿色琉璃筒瓦,显得玲珑典雅。房前架雕栏小石桥,桥下各有石砌小溪。珍珠、濯缨等清泉经此溪注入大明湖。坊内设码头,柳浪垂荫,画舫停泊,往来渡客。二、铁公祠·小沧浪
铁公祠,在大明湖西北岸,为民族形式的庭园。占地6386平方米,包括铁公祠、八角亭、湖山一览楼、小沧浪等建筑。是大明湖中的园中园,1979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铁公,即铁铉,字鼎石,河南邓州人,明朝兵部尚书、山东布政使。建文二年(1400年),明燕王朱棣与其侄朱允 争帝,从北京发兵南下,兵至济南,铁铉固守,燕王屡攻不下,只得绕道进取南京。夺取帝位后,复取济南,铁铉被执,不为屈服,受磔刑而死。后人为表彰他的“忠烈”,故建祠祀之。该祠始建年代无考。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山东盐运使阿林保捐钱复建。同治三年(1864年)济南知府萧培元重修,并塑铁铉像,供在祠内。1929年,山东省政府主席陈调元主持山东事务时,又把张宗昌拟建安澜阁的材料增建“湖山一览楼”及“八角亭”,遂成现在规模。整个院落由曲廊相围。东大门为朱红锁壳式门楼,迎门叠山石小品,青松垂荫,凌霄花攀缘,作为障景。东廊壁辟有异形窗,框成幅幅小景。西廊壁上,嵌清代铁保、阮元等书法家的题刻,其形体潇洒俊逸,其韵致深厚隽永,堪称书苑上品。东廊帧帧小品与西廊幅幅墨迹,遥相辉映。祠堂居庭院东北隅,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前檐出厦,歇山起脊。穿过祠堂西侧曲廊,为湖山一览楼。该楼坐北朝南,上下两层,各五间。登楼可凭栏远眺青葱的群山,近览秀丽的明湖。院中偏南为八角亭,宝顶重檐,斗拱错落,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亭基为高台,台周雕石栏,内设石几石凳,可博弈赏景。小沧浪,在庭院内西南隅。清乾隆五十七年阿林保重修铁公祠时参照苏州沧浪亭建成。其名之典取自于《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其亭坐北朝南,半浸水中,长方形式,歇山飞檐,外设围廊坐栏。檐下悬山东巡抚觉罗崇恩题书的“小沧浪亭”匾额。亭周,三面荷塘,四面柳浪,小桥流水,莲花溢香。亭南连东西向长廊,西段廊上辟古典式小门,面湖,门额悬“小沧浪”匾额。整个建筑,采用借景手法,把湖光山色借入园内,于内正可欣赏。清朝著名小说家刘鹗曾在《老残游记》中描绘在这里所看到的景色:“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得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景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后人将此景称为“佛山倒映”,为明湖一大景观。这里风景秀美,是人们品茗吟咏的胜地。清嘉庆九年(1804年)夏,山东提督学政、历史学家刘凤诰与山东巡抚、书法大家铁保,曾在这里宴饮,兴致勃然,刘氏即席赋得联语:“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铁保即席书丹。此联石刻至今嵌在庭园西廊壁洞门两侧,已成为形容济南古城风貌的名联佳句。庭园内巧石秀立,曲径蜿蜒,杨柳垂荫,紫藤攀缘,翠柏储润,海棠流丹,修竹婆娑,杂花斗艳,蜂飞蝶舞,景色秀丽清幽。三、南丰祠
南丰祠,原名曾公祠,在大明湖东北岸,北临汇波楼,为纪念北宋文学家曾巩而建。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嘉年间进士,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官至中书舍人。熙宁五年至六年(1072~1073年)任齐州知州。在职期间,倡修水利,剪除豪强,深得民心。能诗善文,为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著有《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隆平集》等著作。
该祠始建年代无考,清道光九年(1829年)历城知县汤世培重建,仅有大厅三间。解放初期,与西侧供奉水神晏戌子的晏公庙(庙毁仅剩台基,称晏公台)、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山东巡抚张公(曜)祠划归一体,改称南丰祠。
今祠为清静幽雅的古典式庭园,总占地面积2535平方米,由大殿、戏厅、水榭、游廊等建筑构成。北边为大殿,南出厦,半壁花 扇,抱柱悬楹联:“北宋一灯传作者,南丰两字属先生。”大殿南面西侧戏楼高耸。楼内四周二层,南为戏台,其他隙地为坐席。昔日设茶座,可品茗看戏。与殿堂相对,靠近湖岸有水榭三间,四周环廊,东西北三面环水,内植荷莲,是赏景佳处。殿堂东侧为明末始建的晏公台,上有“明昌钟亭”,1993年建,四面八柱,宝顶双檐。亭中悬挂原在湖南岸钟楼寺的金代明昌年间(1190~1196年)所铸8000公斤古钟。东为小溪,近溪修竹郁森,成篱成林。院内花木扶疏,绿柳翠柏笼荫。
1987年10月,在北厅内设“剑门书画馆”,陈列孙墨佛先生的书法珍品26件,手札12件。孙墨佛,号“眉园”,又称“剑门老人”,原籍山东莱阳,终年104岁。跟随孙中山革命多年,心胸豁达,修身清节,淡于名利。早年从学刘大同的书法,并得到王序、康有为等名家的指导,晚年学唐孙过庭书谱,注豪情于笔端,以书法陶冶情操,形成质朴洗炼的艺术风格。四、稼轩祠
稼轩祠,在大明湖南岸遐园西侧。占地1400平方米,为纪念南宋爱国英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而建。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青年时代,在家乡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起义军,后历任南宋地方行政长官。为主张抗金,多次上书朝廷,后被贬谪,抑郁而死。其词作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著有《美芹十论》、《九议》、《南渡录》、《稼轩祠》、《稼轩长短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