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股弦又称 “五调腔”(五腔调)、“乱弹”。192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分省地志《河南》载:“乱弹来自直隶,能唱数种腔调,故曰乱弹。豫人或名之为五调腔,北至武安、安阳,南至汲、浚皆有之”。因其主要乐器为四根弦,又称之为“四股弦”。
四股弦来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四股弦是在丁香花鼓的基础上形成,与二夹弦同源异流。一说是河北省的一个秧歌艺人常在漳河两岸卖艺行乞,他吸收河北梆子、京剧、丝弦、老调、河东落子的唱腔哼唱而来的一种调门,于清同治年间搬上舞台,成为一种新戏曲,称之为“五调腔”。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艺人张平欣(艺名画眉)领着一个四股弦戏班,由河北省到河南省北部演唱,受到群众的欢迎。遂之安阳、淇县、汤阴、内黄、清丰、林县、濮阳等地先后出现了一些四股弦戏班,逐步形成了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四股弦。从此分南北两派,北派以河北邢台为中心,唱腔 “调直音硬”,南派以安阳为中心,唱腔 “调平音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一些四股弦专业团体,如安阳的新生剧团、新兴剧团,新乡的万利剧社,林县的四股弦剧团。1956年河南省举行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四股弦(时称五调腔)演出了传统剧目《端花》,获剧本、音乐、演出等多项奖。1963年安阳地区戏校还为四股弦培养了一批演员。到1987年,全省仅有安阳1个四股弦职业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