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初期,豫东、豫北、豫西到处有二夹弦流行,并有班社出现,有的班社逐渐成为职业性演唱团体。1915年后, 有豫北师书成、李进忠、乔金锁等在原武 (今原阳县)组织起来的“同乐社”和在豫东、鲁西南进行演唱的“共艺班”。
1931年“同乐社”吸收了演员刘玉兰,成为二夹弦第一代女艺人。据1936年 《戏剧旬刊》 第十期发表的 《谭豫调之一种》,对二夹弦进行评价:“某艺术专科学生为二夹弦旦角亲自编写剧本,并加入西洋乐器伴奏。二夹弦不胫而走,北入河北,东入鲁皖。而花旦演唱之细腻,发音之柔和,表演之活泼、调门之多,花腔之繁,实为豫省各种戏剧旦角之冠”。
抗日战争中,二夹弦遭受破坏,频临灭绝境地。pp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成立了5个二夹弦剧团。
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上,开封地区二夹弦代表团演出的传统戏《丝绒记》获多项奖。60年代初,故事片《李双双》中还有二夹弦演唱《货郎翻箱》的调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