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盘鼓又称大鼓,是河南省开封市特有的一种传统鼓乐表演艺术。
开封盘鼓由众多人组成规模大小不一的鼓队,鼓队成员有的击打挎在身前的大扁鼓,有的敲击大镲、马锣等铜器,在“令旗”的指挥下,边演奏着各种复杂的鼓点,一边列队行进在节日的街头、广场。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开封盘鼓气势宏大、震撼人心,鼓点激越,复杂多变;表演热烈、粗犷、豪放,无沦是在音乐性上还是在舞蹈性上都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开封盘鼓深受城乡人民群众的喜爱、久盛不衰。
开封盘鼓是一种纯鼓乐形式,鼓队由十几人至几十人组成,所用乐器只有大镲、人鼓、马锣三种打击乐器。这种形式的乐队,起源于古代军队中流行的一种鼓乐——讶鼓。
讶鼓,有关史料中也记作“迓鼓”、“砑鼓”。其正确记法应为“迓鼓”。迓,“迎接”之意,“迓鼓”意为“迎接仪式中演奏的鼓乐”。迓鼓之名有两种含义:一、这种鼓乐主要用于迎送仪式。在古代军队中,用于迎送贵宾及凯旋庆典;在传统民间则用于迎神、送神、求雨等风俗仪式及节日庆典活动。二、有“行进中演奏”之意。由于迓鼓中用的大扁鼓是用布带挎在肩上或绑在腰前演奏的,因此可以在行进中演奏,民间称之为“走街鼓”。迓鼓与其他传统民间鼓乐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此。
考古发现证实,早在--千四百年前的北魏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军队中就已流行迓鼓。河北磁县的北魏墓葬中曾出土了一批军士打扮的击鼓俑,其形状及演奏方式与的开封盘鼓很接近,这种形式的鼓乐至今仍在磁县流行,名称就“迓鼓”。
与民间舞蹈相结合
北宋熙宁年间,迓鼓开始与传统民间舞蹈相结合。人们装扮着各种历史人物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在迓鼓的伴奏下,踏着鼓的节拍而舞,称作“迓鼓戏”或“舞讶鼓”。由于这种表演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很快就在传统民间广为流传。
到了明代,几乎所有的传统民间舞蹈的表演都由迓鼓伴奏,因此,“迓鼓”便成广义的传统民间舞蹈的统称。
没落
清代以后,随着新兴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秧歌”的盛行,迓鼓便逐渐衰落,史料中也不再有关于迓鼓的记载。但至到今天,北方的不少地方仍有迓鼓的遗存,不过各地的名称不同,如河北磁县一带的“迓鼓”,北京、廊房一带的“挎鼓”,山东淄博一带的“商家大鼓”等。北宋时期,迓鼓就已在开封流行,《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即有关于迓鼓的记载。当时的迓鼓还只是纯器乐演奏的形式,仍保留着早期迓鼓的特征。到了明代,迓鼓就已成了开封民间舞蹈的总称。明人朱有墩在《黄钟醉花阴》散套中曾描述了开封城内表演迓鼓的情形:“放烟火,烘烘接太微,舞讶鼓,欢声恰似雷。”明代以后,“迓鼓”一词在开封消失了,但无论是纯鼓乐形式的迓鼓,还是由迓鼓伴奏的民间舞蹈“舞讶鼓”(现今不妨称之为“讶鼓舞”),直到今天,仍在开封民间盛行而不衰,只不过今天被称作“开封盘鼓”,而“迓鼓舞”则已成为一种没有名称的传统民间舞蹈罢了。
开封盘鼓所用乐器以鼓为主,配以大镲,马锣等铜器。鼓队无固定编制,规模可大可小,一般按“鼓二镲一”的比例组合。最小的鼓队有十几个,大的鼓队可有几十人甚至百余人组成。鼓队所用的木框扁鼓均为同一种形制:鼓面约45厘米,木框,高约30厘米,呈棋子形。演奏时,将鼓的背带斜挎在左肩,鼓置于腰前,鼓面向上,用双鼓槌击奏。击鼓方式有“击鼓面”、“击鼓面边缘”、“击鼓框”、“双槌互击”几种。铜器多用大镲(民间称之为“帽儿镲”),亦有配用手镲、水镲的。传统鼓队中常配有四面或八面马锣。演奏中,锣手常将马锣抛向空中,马锣落下后,接在手中继续演奏,称之为“撂马锣”。
各鼓队无论规模大小,均有一人手持一面写有“令”字的三角形小旗担任指挥,称作“令旗”。平时鼓队的训练中,“令旗”负责向年轻鼓手传授鼓谱,讲解各种技巧。正式表演时,则通过手中的小旗指挥鼓队的起、止、强弱、速度等,同时还要指示鼓谱的节奏特征,以保证鼓队鼓点清晰、整齐。因此,“令旗”在鼓队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两种表演方式
开封盘鼓有“原地演奏”与“行进演奏”两种表演方式。原地演奏时,鼓队常围成一个圆圈,“令旗”位于圆心,鼓手们面向“令旗”而背对观众。当鼓队为民间舞蹈伴奏时,鼓队位于表演场地的一侧,面向表演场地。“令旗”位于鼓队与舞蹈演员之间。“行进演奏”时,小的鼓队常走成四横排,第一、四排是镲,中间两排是鼓,“令旗”,位于一、二排之间。为了能看到令旗,第一排镲手常面向令旗,退着步子行进。较大的鼓队常排成四路纵队,中间是鼓,两边是镲,令旗在最前面,面向鼓队,退步行进。
节奏
由于开封盘鼓的节奏并不是规整的进行曲节奏(即不是规整的“双拍子”节奏),鼓手们无法用“齐步走”的统一步法前进。因此,在鼓队长距离的行进演奏中,只要求鼓点整齐,不要求步法一致。当鼓队行进至观众较多的地方或接近预定的表演场地时,鼓队会按照令旗的提示,进入“表演性”的演奏状态。这时,全体鼓手的步法按鼓点的节奏统一起来,该迈步时同时迈步,该停步时同时停步。鼓队行进的速度明显放慢,而击鼓的动作幅度加大,整个鼓队时走时停,时起时伏,动作整齐、豪放,极富舞蹈性。全体鼓手既是乐器的演奏者,又是挎着鼓的舞蹈表演者。这种舞蹈性的器乐演奏,具有十分热烈的气氛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常能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开封盘鼓的演奏属齐奏方式,但鼓与镲的节奏不是完全相同的。鼓的节奏急促而稠密,镲的节奏稀疏而简洁,二者融在一齐便形成强与弱、全奏与分奏等不同的音响色彩。加之鼓有多种击奏方法,因此形成以下各种不同的演奏方法及与之相对应的鼓谱用字:
吨:鼓镲齐奏。连击时记作“轮吨”。
个:鼓齐奏。连击时记作“那个”。
夸:右鼓槌击打鼓框。由于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吨”、“个”小得多,因此,在鼓谱中“夸”即代表休止符。
除上述基本演奏方法外,鼓还有几种演奏方法,只用于鼓谱的某些特定位置:
夸:双槌同击鼓框前沿。
哗啦:双槌交替敲击鼓框前沿。
吃:双槌在空中交叉互击。
开封盘鼓中的基本节奏型,民间称之为“鼓串”。常用的鼓串有
1)“哗啦啦”鼓串:
2)“挎边”鼓串:
3)“单吨”鼓串:
完整的“鼓点”(即曲牌)由若干句长短不一的“鼓串”组合而成。不同的鼓点,所含的乐句也多少不一。最少的只有一句(如[老得胜]),最长的则有几十句,一般多为十几句。鼓点中的鼓串常以完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形式出现,具有典型的“句句双”的结构特征。但在这些“重句”式的鼓串之间又常插入各种不反复的鼓串,从而形成“双句”与“单句”交替出现的结构特征,使鼓点的节奏不断地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频繁转换,产生一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无始无终”的艺术效果,使人百听不厌。
每个鼓点在结构上常由“曲头”、“曲腹”、“曲尾”三部分组成。曲头多为-、两个重复的鼓串;曲腹则多用若干句稍长的不重复的鼓串。曲尾常为一个很长的、连绵不断的长鼓串,民间称之为“半拉山”,意思说这句长鼓串在一个鼓点中占有半段的分量。如下例:
开封盘鼓鼓点中所使用的“鼓串”(即基本节奏型)数量并不太多,但由于各个鼓点在使用鼓串的多少、鼓串的排列顺序、鼓串的变形方式均不相同。因此,各鼓点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在开封城乡,现有几十支鼓队,所奏鼓点有上百个,其中绝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个鼓点来。即使是同名的鼓点,各队之间也大不相同,这就形成了各鼓队的鼓点自成体系、互不相容的格局。但由寸:所有的鼓点均是在共同的一些基本鼓串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就整体而言,开封盘鼓的节奏风格又是极为统一的,以致于不熟悉鼓点内部结构的人,无法分辨出各鼓队所奏鼓点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