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县风土人情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六, 2018/07/07 - 23:37

婚嫁

(一)汉族

解放前,汉人的婚姻多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结婚年龄女方在十六七岁,也有十八九岁,男方普遍要比女方大一两岁,或双方年龄相等,也有女方大于男方的。结婚之前,一般经过定婚、称换“八字”。有的自小订婚,先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撮合,或女方托媒到男方撮合,双方家长同意后,女方把“八字”(称年庚)交媒人送到男家,经算命先生推算,认为男女双方大命相合,男方才择日将礼品由媒人送到女家,是谓“落定”。女方将礼品收下,并以红包(利市)、笔墨、书扇等物送回男家,是谓“回定”。

待男女双方适合结婚年龄,男方即托媒向女家传言准备办理儿女婚事,女方同意后,男方把择定结婚的“吉单”(婚期)送到女方,女方认为适合则将吉单收下,这就确定婚期。婚期确定后,女方陆续准备嫁妆。一般置木床一架、大柜小柜各一只,衣厢两三只、木椅四张;还有镜架、盆架、浴盆、衣服、蚊帐、被席等物。如果是富裕人家,嫁妆更多。要是贫寒之户,只有木箱一只,衣服数套而已。

婚前一天,男家备好比“落定”更丰富的彩礼,一般有:活鸡4只、活鸭4只、美酒百斤、活猪一头或猪肉百斤,果饼八盒、海味两盒、礼金百元(有多有少),由媒人引送到女家。要是名门望族,礼品、礼金更多,是谓“过礼”。过礼后第二天,男家请结婚酒,女方请嫁女酒。

当天早上,新郎骑大马或坐阳轿随彩旗乐队、花轿、吹吹打打地去到女家接亲。午餐后,出嫁娘即以胭脂宫粉打扮,穿上嫁衣,头披红绸(布)、面遮花扇,由二个妇女扶出厅堂拜祖,然后辞别长辈,坐上花轿到男家,女方称为“出门”,男方称为“迎亲”。新娘到男家后,新郎新娘按吉时同拜祖宗。由族中有威望的两人点燃龙烛,边点边说:“龙烛辉煌,光照华堂,百年偕老、五世其昌。”是谓“拜祖”。拜完祖,新郎新娘同饮一杯“合卺”酒,然后入洞房。

第二天清早,新郎新娘要到坐满翁姑长辈亲朋的客厅上,按辈挨次敬烟奉茶,每人赐给新郎新娘小红包。有的赐现款,这叫做“新人捧茶”。

第三天早上,新郎新娘各坐一乘阳轿带礼物到女方娘家去谒拜长辈和亲属。娘家给予表示吉兆的果品、粽粑回来,是谓“回门”。续娶和改嫁的婚俗,男女结婚后因失偶或离婚而续娶或改嫁,男方一切仪式如上述。女方如属改嫁,则一切从简,男方只请一乘黑轿到女方村边,大清早接回来。也有招赘上门的,但为数不多;有的贫穷人家,买幼女养大作媳妇,称为“童养媳”;富有之家,有娶三四个妾氏者,女方虽是初婚,其仪式甚简。解放后这些已绝迹。实行一夫一妻制。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婚事新办,仪式简单,但“文化大革命”后,结婚讲彩礼、讲排场的旧习有所抬头,至80年代中期,圩镇多用小汽车迎亲;农村多用手扶拖拉机接新娘。

船家婚礼。平南县有数百户船民,旧称“疍家”。

解放前,平南船家摇橹拉纤,遍走五湖四海,青年男女很少机会接触,所以婚姻都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亲合了八字,待嫁姑娘就不能串街走市,不得过船聊天,只有在船中学唱嫁歌,缝制嫁衣,或料理家务。

婚前三天,男女家篷船都打扮得焕然一新,篷顶盖着白布幕,插上彩旗;船旁披着用红绸结成菱形的彩网,并缀上红红绿绿的纸花。船头悬挂一对灯笼,写着两姻家姓氏。

结婚前一天,男家就将鸡、鸭、饼食、海味送过去,名曰“南海礼”。新娘唱歌答谢,裙伴却用歌讥笑礼轻仪薄。送礼娘又以歌夸礼重物罕,说槟榔高过河湾山,茶叶大过芭蕉扇,礼饼大过大窝箕等。谐谑风趣。

结婚当晚,经过挂灯、点烛、上红等仪式,就进行“坐夜”、“坐夜”前先“绕台位”。船舱中设一圆台,台上盛着一具猪头,猪头上跨着一只未熟透的公鸡,作展翅欲飞姿态,口中叼一槟榔,嘴巴上悬挂一枚铜钱。这时,嫁娘手拿花扇半遮面;一个伴娘手持一把纸伞作桨,号称头船;另一个伴娘手持一张卷席作舵,号尾艄。还有两个亚姨仔(少女),各挽一盏马灯,象征照路拉纤,由嫁娘领头,绕着圆台缓缓而行,同时唱起“绕台位歌”,由嫁娘引唱,感谢众姑嫂护航开船。在后各人以自己手持之物,轮流唱着引好桨,把稳舵和明灯照路等吉祥之词。唱完,环绕圆台团团盘坐,这便叫“坐夜”。“坐夜”开始就唱“哭嫁歌”,又叫“叹新闻”,以嫁娘为主叹,其他作陪叹,先由嫁娘叹爹嫂(妈),然后姑嫂(兄嫂)对叹,姐妹对叹,一唱一和,歌声彻夜不绝。因为当时婚姻不能自主,唯恐夫婿不遂心愿,贻误终身,所以“哭嫁歌”都是哀怨缠绵,似喜犹悲。歌词多是信口编成,也有传统套句。歌声幽幽怨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当晚五更天,男家就开礼艇接新娘。礼艇中围坐着媒娘、亚姑仔(男家接新娘的少女)、鼓乐手。 由4个“棹嫁奶”划着。“棹嫁奶”必须由夫妻双全,且善于唱歌的妇女担当,她们一边划船,一边唱礼艇歌,其情调悠扬轻快,与“哭嫁歌”迥异。礼艇泊近嫁船,嫁娘就唱“过礼艇歌”。“棹嫁奶”则还歌盛赞新娘能歌会道,聪明伶俐,美貌贤淑。经过一番唱和,嫁娘抹干眼泪,由两个亚姨仔(送嫁的少女),打开阳伞送过礼艇。男方也由两个亚姑仔开伞迎上礼艇。回到男家船,拜了天师、龙王,再夫妻交拜,然后送入用帷幕遮拦的洞房。此刻,相邻船只都围拢过来,摆成方阵,就在各船中摆设喜酒。入夜,“棹嫁奶”再把船开至江心,顺水漂流,让新婚夫妇欢度良宵。

至今,少数船家仍沿用这旧俗,但“叹新闻”已换了新内容,多数船家都改行新礼了。

(二)壮族

多为“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亦有自由恋爱。先通过节日或歌圩对唱山歌后建立感情,征得双方父母同意才结婚。男家到女方家入赘的比较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女儿有财产继承权。今县内壮人结婚已经汉化。

(三)瑶族

瑶族婚仪一般比较简单,新娘过门普遍走路,全寨男女均来唱歌祝贺。次日,新娘回门住一天即回夫家,第二天即在夫家开始劳动;若男方到女家上门,则由媒人及两个陪郎送去,不带什么礼物,第二天回门后,即住女家。离婚比较严格,但寡妇再嫁不受歧视。若女嫁男家,仍按原姓,若男上女门,则改随女姓;独生子女结婚,男到女家住些日子,女到男家住一段时间,所生子生,双方平分 (但由结婚时办酒席待客的一方占优先权。如双方都办酒席,则以年纪较大的父母一方优先抚育)。夫妇双方家庭经济各自独立。

瑶人的婚俗,还各有特点:

花蓝瑶。订婚以鸡1只、香3柱为礼物。订婚后至结婚期间,每逢农历正月初四、十一月十四日,须送给对方活鸡1只,猪肉0.5公斤,以示敬意,礼物不得退还。结婚之日,男方给女方置手钏1对,女方父母为男方买1支鸟枪,1把腰刀、1把斧头、1把锹,1套新衣;男方父母为女方买腰刀1把、1把锁、1把锄头、1套绣花衣裳。

茶山瑶。茶山瑶的订婚手续与花蓝瑶相同,但订婚后至结婚期间送礼物的日期和花蓝瑶不同。结婚时,若是男娶女,男方派两个年龄较大的亲属到女家迎接新娘;若是女娶男,女方派两个男亲属到男家迎接。途中如有渡河过桥,接亲者要背他(她)过去,接回来时,新人须要等天黑方能进屋,不许别人观看。女嫁男的,如没生子女,在三年之内,多在母家。到农忙时节才回夫家住一段时间。

坳瑶。坳瑶结婚给对方的礼物比花蓝瑶稍多,其余相同。

由于各民族杂居,解放以后,壮瑶婚姻已经汉化。

丧葬

(一)汉族

解放前老人死去,孝子则由一人带到外家亲戚处向长者跪叩报丧,以示对死者的沉痛;对其他亲戚则由一人往报即可。接着丧主将死者换上新衣服,男的由男人替他剃发,女的则由女亲属替她梳头,然后装进棺材,叫做“入殓”。灵柩停在正厅,孝子孝孙吃睡在柩旁,叫做“守孝”。贫穷之人,赶快殡葬。少数富有家庭,有停柩数月、一年,甚至两三年,才做斋殡葬。做斋的形式有多种。请道士稍加引度即出殡埋葬的叫“鸭煞”;早上引度当天下午埋葬的叫“白日斋”;引度一晚第二天下午埋葬的叫“一夜斋”;引度半天和一个整夜的叫“午时斋”;引度一天一整夜的叫“一天一夜斋”;还有“一天两夜斋”、“七天七夜斋”等等。普通人家,做“一夜斋”的多。至于做“午时斋”以上的,因规模较大,费用更多,一般为富有或官绅之家。做斋时,孝男孝女戴络帽穿孝(白)衣,手持芦荻竹杖(孙不持杖),由一孝男捧着灵牌,大家跟着道士为死者超度,孝男跟道士跪叩虔拜,孝媳妇孝女哭泣于柩旁,这样一套套地直做完。做“午时斋”的,第二天清早要请各人“点主”。“点主”之后,先由子孙向灵牌致祭,叫做“开奠”,接着才由亲朋祭拜,每次祭拜,均有哀乐伴祭,有人唱礼,致祭者按仪式行祭礼,道士喃唱。致祭完结,则撑幡旗,吊帐、奏哀乐,由道士引路出殡 …

分类标签: 平南, 广西, 风土人情
2018-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