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源县是回族聚居县,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回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民间文化孕育了浓郁的回乡风情。
清真寺
清真寺是回族群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来受到回族群众的崇敬爱护。回族凡重大宗教节日等活动都在清真寺举行。最早建成的清真寺是香水镇园子村的北伍家清真寺,修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据今已有120余年历史。左宗棠特意题写了“敬长爱亲自求多福,型仁讲让同我太平”的楹联。新中国建立后,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开放,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发展,清真寺规模、数量不断扩大。现在,全县已有清真寺200余座,通过统战部、宗教局、伊斯兰教协会等有关部门积极工作,清真寺及宗教活动管理已经趋于规范化、制度化。
宗教教派
泾源县回族伊斯兰教有四大教派,即“格底目”、“哲赫忍耶”、“依赫瓦尼"、“虎夫耶”。四大派在宗教仪式方面修持有别,礼俗有异,但总体信仰和宗教行为完全一致。“格底目”教派俗称“老教”,是泾源回族信教人数最多的一派,分布在全县各乡镇;“哲赫忍耶”教派亦称“高念派”,是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现有门宦制度的苏菲派,主要分布在黄花乡的庙湾、华兴、店堡、平凉庄、红土、向阳、上胭、下胭和泾河源镇的河北、白面、南庄、西沟等村庄;“依赫瓦尼"教派亦称“新兴教”,主要分布在香水镇的大园子、小园子、陈昌、水沟、大庄、太阳沟及黄花乡的沙塘等村庄;“虎夫耶”教派又称“低念派”,主要分布在泾河源镇的龙潭、兰大庄村。
节日风俗
泾源回族的节日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伊斯兰教传统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节日,另外还有阿舒拉节和法图麦节。每逢节日,回胞们都要去清真寺参加聚礼,听阿訇讲经,纪念穆罕默德圣人。举行会礼仪式及其他庆典活动后,还要上坟念经,追悼亡人。节日期间,家家炸馓子,户户煎油香,走亲访友,相互祝贺,一般家庭都备有佳肴,宴请宾客,欢庆节日。条件较好的穆斯林都要宰牲。
生活习俗
回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热情爽朗,迎来送往。招待客人的最高礼遇是以蒸鸡为主菜肴的“九碗”菜、炸馓子、煎油香和盖碗茶。心灵手巧的回族妇女善于粗粮细作,还能用洋芋、玉米以及荞麦、莜麦等杂粮野菜,烹制出独特可口的各式风味小吃如洋芋碎末、洋芋斓糕、洋芋鱼子、洋芋丸子、荞面油圈等,让客人尽情品尝。泾源回族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对水的清洁饮用非常讲究,食用菜食注重用流动水冲洗,不随意泼倒洁净之水,水开后不允许长时间熬煎。勤沐浴洁身,注重个人卫生,不留长指甲,男性不蓄长发,注意修剪胡须,女性不浓妆艳抹,清真寺和各家都有汤瓶(洗手壶)、吊罐等卫生设施。泾源回族的居住,过去因为战乱奔波,没有稳定的居住环境,往往是随遇而安,简易随便。以后主要以瓦房、平房为主。近年,随着生活的好转,一些人已开始建造砖混结构的平板房、楼房。正房一般坐北朝南,向阳采光。庭院屋内干净整洁,温馨平淡,常以阿文对联、麦加天房图、花鸟山水画等装饰。回族建房不信风水阴阳方位之类,在破土动工之前和房屋修成后,请来阿訇、亲戚、邻居过平安“乜贴”。
泾源回族孩子出生后,除了“官名”、“小名”外,还要请阿訇起“经名”。“经名”往往是伊斯兰教经典中的先贤圣人,男孩的经名一般有“尔撒”、“努哈”、“尤素夫”、“曼苏尔”、“大吾子”、“穆萨”、“尔里”、“伊斯玛仪”、“伊斯哈”等。女孩的经名一般有“阿依舍”、“海撤”、“索菲燕”、“法图麦”、“赛里卖”等。或者伊斯兰教历的出生日如“来麦丹”、“盖得儿”、“主麻”等。回族男童一般在5—9岁举行割礼,称“做逊乃提”,阿语“海特乃”的意译。泾源回族把服饰称为“衣着”、“穿戴”。以头饰最为显著,男子普遍戴无檐小白帽也称礼拜帽,做礼拜或平时戴。小白帽分为几种,一种是白、黑、绿、黄几种颜色做成平顶的,以白色最为普遍;一种是白色八角或六角帽,为哲赫忍耶教派的回族佩戴;一种是四角白孝帽,也叫号帽,是殁了人时戴的一种帽子。妇女一般都戴圆撮口帽或盖头。盖头颜色依年龄而有别,老年用白色,中年用黑色,少女用绿色。盖头大都讲究装饰美,用绸缎、丝、纱等材料制作。泾源回族传统的衣饰简单、明快,农村男性一般穿低圆领对襟白衬衫加黑色坎肩,年轻人除参加宗教仪式外都穿与汉族相同的衣、裤、鞋等。老年妇女穿大襟左衽衣服,年轻妇女衣裤与汉族相同。泾源回族的服饰习俗除头饰外,其余穿着随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着。
泾源回族的禁忌习俗与整个回族习俗一样,主要表现在:1、饮食方面,禁食猪、狗、驴、骡、马及一切凶猛禽兽,自死的牲畜、动物,一切动物与飞禽、家禽的血。禁止抽烟、喝酒。2、可以食用的牛、羊、骆驼、鹿、鸡、鸭、鹅、鸽、兔、鱼等,要请阿訇或懂得宰牲规戒的穆斯林来宰(鱼类吃时不屠宰)。禁止用滚水烫皮、烫毛。3、在信仰方面,禁止崇拜偶像等。4、在社会行为方面,禁止放高利贷、玩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