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4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renwen 提交于 周一, 2018/12/24 - 23:52

  欧亚草原商品博览会——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

  伊和淖尔墓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伊和淖尔苏木宝日陶勒盖嘎查东北5公里处,海拔1260米,周边为典型的草原地貌环境。

  本次抢救性考古发掘的5座北魏墓和1座辽代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如陶罐、漆器、玻璃碗、金头箍、金链、兽面纹鎏金铜铺首等。

  伊和淖尔墓群地处北魏六镇及北魏长城沿线,是目前在国内发现的纬度最北的北魏墓群。这些墓葬分布集中,排列有序,规格较高,显然是一处家族性贵族墓地。墓葬结构、木棺、陶器、漆器的造型图案,均具有鲜明的鲜卑文化特点,但金属器的工艺和造型图案却又表现出欧亚草原地区其他民族的一些文化特点,甚至有少量遗物为中西亚舶来品,说明该族群利用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欧亚草原建立了一定的商贸联系,或由这些地区迁徙而来。伊和淖尔墓群的发掘,为研究北魏时期的草原丝绸之路、边疆历史及民族关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是近年来我国边疆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

  中国好炉子——北京延庆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

  大庄科矿冶遗址群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大庄科乡。遗址群主要由矿山、冶炼、居住及作坊遗址等构成,从采矿到冶炼的遗迹,再到冶铁工匠工作、生活、居住的地方,遗址类型比较系统、丰富。

  大庄科矿冶遗址群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辽代矿冶遗存中保存冶铁炉最多且炉体保存相对完好的冶铁场所,其基本形貌清晰可见。遗址群位于辽南京附近,历史上是宋辽之间战场前沿地带。大庄科矿冶遗址群既可能是生产兵器等军用产品的场所,也可能是冶铁技术自中原地区向边远地区传播的证据之一。辽灭国以后建立的西辽国,是中国古代生铁技术向西方传播的重要力量之一。对于大庄科矿冶遗址群的综合研究,将深化冶铁技术交流与传播的研究。

  土司夫妇的奢华生活——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

  墓地位于遵义市东北约20公里的新蒲新区,发现形制特殊且保存完整的大型高等级大墓,出土大量金银器及相关随葬品,是贵州土司考古继海龙屯遗址之后的重大突破。

  明初第一代播州土司杨铿夫妇墓、第29世土司杨烈夫妇墓均已被盗,仅残存少量陪葬品。但通过杨铿墓中的墓志铭,考古队找到了未遭盗掘的、播州杨氏第14世土司杨价夫妇的墓。目前已在头箱和棺椁间出土精美金银器80余件。这些器物代表了当时金银器制作的高超水平,是深入认识南宋时期的丧葬礼仪和宋代金银器制作工艺、艺术及交流的重要材料。

  (本报北京4月9日电 本报记者 李韵)

 

分类标签: 历史考古,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