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学习书法注意事项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日, 2018/07/08 - 21:25

 

      既使做到了“精”,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入帖”的,有的人始终只临某一个帖,结果呢?写的字也不怎样好,这是由于临帖和创作脱节的原故,这也是由于自已的旧习惯在作怪。旧习惯是否被改掉了,最终不是以临帖的水平来检验的,而是要看你创作的作品是否把旧习惯改掉了。临帖是手段,创作才是目的。在学习阶段也需要搞些创作,如:参展、应酬。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的创作,严格说算不上是真正的创作,只不过是临帖水平的反映。如果把这种创作当作是临帖的继续,老老实实地、自觉地强迫自己在“创作”时,仍然以帖为准,这样不懈地坚持数年,可能会“入帖”。如果按赖不住创作的欲望,想写出自己的风格,想追求艺术上更高的东西,就纵情去写,让情感驱使自己的笔,就会重蹈旧辄,把临帖的成果丢掉,使旧习惯死灰复燃。临帖就是要忘记自我、背叛自我,只有“脱胎换骨”的改掉旧习惯,把帖的模样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才能“入帖”。临帖是在充电,充了电之后,不能漏电,要主动用帖上的好习惯改造自己,改造得越彻底越好,就像那时的“斗私批修”那样。没有真正“入帖”的人,是不具备创作水平的,这时的创作是放电,创作得越多,旧习惯复辟得越凶,写得越多越认真,往往效果越糟。过去有的人为了参展,一幅字写了好几天,写了几刀纸,就是这一幅作品,就会把他在临帖时处于淹淹一息的旧习惯救活。一旦旧习惯复活了,要想重新写好字,还需要重新“脱胎换骨”。

 

      处在学习阶段,要先把学习的事干好。临帖是要把帖上的字记在心中,然后通过手表现出来。这当然不算艺术,艺术要融入情感,要有自已的风格。但是有自已的风格、有情感、有意境的作品,缺乏基本功那也绝不是艺术。书法艺术的很多成份是要通过功夫的淳熟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要进入艺术的自由王国,必然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书法规范过程,也就是要经过那个不可愈越的“必然王国”阶段。这个必然的过程,就是画字,就是“意在笔先”地画帖上的字,画心中记住帖上的字。能画得很像,就说明有功夫了。而“写”出来的字和画出来的字不同,写出来的字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是性情驱使。能“写”的人,要想继续登极,还要继续画字。没干好“必然王国”的事,就放手去搞“自由王国”,“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跨越阶段,搞冒进,就会事与愿违,到头来大炼钢铁的钢还要回炉再炼。学习书法的方法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相通的。其实干任何事情都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怕没有自己的风格,就容易导致在认识上出现偏差,会阻碍进步。李铎先生曾经说过:“不要怕学像了帖!”。他学郭沫若就很像。这也涉及到一个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字都没有写好,没有写稳,就怕人家说自己是“书隶”,就去搞自己的风格,“皮之不存,毛何附焉”。欧阳中石先生也曾说过:“不要怕没有风格,能写得和颜真卿一样好,真假难分,那就很了不起,就是当代颜真卿,实际上是办不到的,学不像就是自己的风格。”所以要尽量学像学好。我曾对李锋、欧阳先生的话发生过疑问,这不就是当“书奴”吗?当“书奴”是没有出息的,这在理论和实践上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但是,实践告诉了我,不当好“书奴”是不能“入帖”的。任何好的理论都要结合实际,脱离实际的理论是行不通的。严格来说,历史上只有极少数的人摆脱了书奴的地位,唐以后多数是王羲之的书奴,现代派不想当王羲之的书奴,却又都挤到伸腿伸脚一路上,当了现代派的书奴。

 

       临得要精,读得要搏。只有博览,才能始终保持眼高手低,才会有不断追求的动力。

 

      (三)要肯动脑

 

      学书法要“悟”。以前我以为“悟”很神秘,不知从何入手,也不知“悟”什么。只动手,不动脑,没有去“悟”,所以总是不开窍。实际上根据自己的情况,研究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步骤,思考提高学习效率的办法,这些都是在“悟”。书法中的“悟”有大小之分,大“悟”是解决学习书法的方向、方法、步骤问题,其中根本的问题是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拔苗助长。你认识到了书法的一些规律性的问题,那么你的学习方法、步骤就会对路,就会产生效率。“大彻大悟”则是另外的问题,那是要解决书法艺术本质属性的问题,是要开创新风之类问题。不论大“悟”、小“悟”,在很多情况下,冥思苦想往往得不到。反而在看得多了,写得多了,琢磨得多了以后,有时就会突然开窍。常常是突然明白了别人曾经说过的某句话,或者是真正弄懂了书上的某个道理。而这个道理往往是人人都会说,而没有真正照着去做的道理。当然“悟”,需要“字外功”滋补,要“悟”出一条适合自己情况的路,没有“字外功”的滋补是“悟”不出来的。老同志都学过哲学,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和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这些对认识书法艺术及其规律,以及在寻求自己的学书道路是颇为有益的。当然,理论不与实践相结合,再好的“字外功”也无济于事。

 

       小“悟”是解决笔画、结构、章法的具体问题,属于技法技巧。在笔画、结构、章法这三个构成要素中,字的结构是关键。有很多人认为学书法要先过笔画关。我认为要先过字的结构关,后攻笔画。正像盖一个大楼,要先把框架立起来之后再装修。书法艺术美既在结构中又在笔画中,笔画美应该是更高层次的美,本着先易后难的方法,所以笔画应当放在后面去解决。要想真正解决好笔画的问题,要侍“大悟”之后,才谈得上追求。当然从未写过字的人,需要首先明白笔画的一些基本知识,譬如:逆入、中锋、侧锋、提按等问题,这都另当别论。我说的笔画主要是指追求笔画的力感、韵律感、节奏感之类的问题。

       

      字的结构是需要认真对待的。要动脑抓帖上字的结构特点。有些老同志不会抓帖上字的特点,光感觉到美,却不知道美在什么地方,既使是看了评介文章,也还是不知其然。尤其是不知道帖上的写法为什么会美。对于自己的字,也不知道差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毛病出在什么地方。甚至天天写字,自己的脑子里并没有自己的字的印像,就像住在楼上,天天登梯,登了几十年也未必知道自己住的那个楼,有多少个台阶一样。这样写字就是不动脑。不去主动找自己旧习惯中的毛病,旧习惯是改不掉的。我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办法,未临帖之前先按自己的写法写上一个字,然后和帖进行比较,尽量找到和帖上不一致的地方,包括笔画走向、角度、笔画间的相互关系等等,往往不一致的地方,就是自己的旧习惯所致。自己的毛病找到了,帖上的这个字的特点也就明白了,对帖上的字也就记得更牢了。如果发现了好几个字都犯同样的毛病,那就找到规律性的问题了,往往改好了一个字带动了一批字,旧习惯就要这样一点一点把它找出来,把它改造好。再深入一步可以对帖上的字加以联想(利用黄金分割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等方法)、推理,就会明白,或者是书者的匠心所在;或者是书者顺其情性随其笔势所为;或者是源于师承……,当然要把帖上的字为什么会美真正搞明白,非有较深的书法理论作支撑是难以做到的。欧阳询对索靖书的碑“宿其傍三日”而观,他可能就是在像上边说的那样是在心追手摹(不过层次越高的人,他心追的范围越广,这应另当别论)。用这个方法可以解决临帖和创作脱节的矛盾,实际上还是“入帖”的问题。临帖和创作脱节的关键是对帖记得不牢,没有用帖上的用笔、结字方法,改造自己的不良写法,没有使自己形成与帖一致的好的书写习惯。为了形成与帖一致的好的书写习惯,就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临帖,不搞创作。既使是在进行创作练习,也抱着临帖的态度和方法。好习惯形成了,才能算真正“入帖”,这不仅要有一段忘我临帖的过程,而且还需要有一段养成和巩固新习惯的过程,巩固新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一直要到自己即兴书写的作品不仅能做到和帖的面貌相同,而且书写的水平也和帖的水平大体一致时,才可稍息一阵。既使到了这个程度,还不能刀枪入库,还要时时小火常温,否则,还有复辟的可能。这真是需要用最大的笨功夫来对付旧习惯。 …
分类标签: 艺术,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