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的音乐、舞蹈源于原始氏族部落社会。据出土文物考证,约在8000年前,河南省的先民已有乐舞活动,并已初识音律。师涓、师襄、师文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同时期宋国的《桑林舞》已成为供人观赏的舞蹈节目。两汉以后,西域乐舞传入中原,角抵、百戏、女乐、杂舞盛极一时。
从北魏迁都洛阳大兴佛事到隋炀帝大陈百戏于端门等活动,标志着当时中原乐舞已有长足发展,一年一度的元宵乐舞活动已约定俗成。龙门、巩县石窟的大型石雕群,安阳修定寺唐塔的浮雕及其他出土的各类乐舞形象资料表明,其中既有传统的长袖、折腰、古琴、排箫,又有外来的胡腾、胡旋、琵琶、胡笛;既有宫廷的宴飨乐舞,也有民间的习俗散乐,说明中原乐舞至唐代已达到鼎盛。宋代瓦舍、勾栏、游棚、露台的出现,是乐舞走向商业化的开始。元、明、清以后,戏曲、曲艺在中原一带兴起与发展,河南艺坛开始呈现戏曲、曲艺与民间音乐、舞蹈和民间社火、庙会等民俗礼仪中的音乐舞蹈的分立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