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历史文化名人介绍

renwen 提交于 周六, 2024/01/27 - 22:43

1918年编写中国第一本地方植物名录——《武昌植物名录》。1919年参与创建武昌师范大学博物学会,创立植物标本室。1933年6月,参与发起中国植物学会,聘请钟心煊、汤佩松、叶雅各、高尚荫、石声汉等人执教,培养了大批生物学人才。张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植物形态学、种子植物分类学等。著有《植物生态学》(该书是中国出版最早的一本植物生态学著作)、《植物生理学及植物形态学》、《植物生理学》、《陆生植物之起源及最古之陆生植物》、《植物生理学史略》、《红叶之成因及共生态之意义》、《细菌及人生之关系》等。

熊十力

熊十力(1885—1968年),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字子真、子贞,1924年改名十力,晚年自号漆园老人、逸翁。湖北黄冈上巴河张家湾人。17岁以前只读过一年半书,结识王汉、何自新后,读新书报,立志革新政治。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到武昌新军凯字营(第三十一标)当兵。1905年冬,考入湖北新军特别小学堂仁字斋,参加梁耀汉组织的群学社。1906年2月,武昌革命团体日知会在武昌候补街高家巷成立,熊经何自新介绍与刘静庵见面,加入日知会和同盟会湖北分会,并在武昌正卫街发起成立黄冈学界讲习社,广结同志,影响渐大,成员遍及湖北,还有湖南、河南人士。武昌起义成功,出任湖北都督府参谋,担任日知会志编辑。后入南京支那内学院研究佛学。1917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1919年后退出政界,在北京大学等校教书。1925年春,武昌高等师范改名为武昌大学,石瑛任校长,邀请熊十力执教,熊携高赞非到任。秋季返回北大。1929年回武汉养病,推荐胡秋原留学日本。抗日战争时期流寓四川,讲学于复性书院。1946年春回武汉,住汉口保元里12号,两次拒绝接受蒋介石资助他办哲学研究所的经费,不愿沾染官方秽气。

新中国建立后,郭沫若、董必武邀请熊去北京,复任北大哲学系教授。1954年移居上海。曾任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文化大革命”中被视为反动学术权威遭批斗,1968年5月23日含冤去世。1971年5月,其夫人韩既光逝世。9月,熊和韩的骨灰被送回黄冈故里安葬。1979年4月14日,上海各界在龙华革命公墓隆重举行追悼大会,为熊平反昭雪。

熊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他融会儒释思想,发挥《周易》、宋明理学和佛教法相唯识之学,提出新唯识论。著有《唯识学概论》、《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存斋随笔》等书,成为“后五四时期”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奠基人。

黄侃

黄侃(1886—1935年),字季刚,又字季子,晚自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生于成都士大夫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成为第一期学生,与宋教仁、田桐、查光佛、董必武为同窗好友,经常在一起议论时政,宣传革命,因而触犯学监,被开除学籍。1906年在张之洞资助下留学日本,又结识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等革命志士。不久加入中国同盟会,经常为章太炎主持的《民报》撰稿,备受章常识,师从章受文字、声韵之学。宣统二年(1910年)在湖北革命党人敦促下回国参与发动辛亥革命的准备工作。1914—1935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武昌高师、北京师大、东北大学、中央大学。他治学勤谨、精益求精、博采众长,批判地继承了自汉唐至乾嘉以来的国学研究成果。在语言文字学、经学哲学、史学、文学诸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并与章太炎一道形成独树一帜的章黄之学。黄学术贡献最突出的是对语言文字学的研究。黄不轻易著述,在世时仅出版《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和其他几册诗词散稿,而大量的研究成果保存在亲批的百余种古籍中,被世人誉为“国之瑰宝”。

1919年夏,从北大应聘到武昌高师(武大前身),在此任教期间,开设有《说文》、《尔雅》、《诗经》、《文选》、《文心雕龙》、训诂学、史汉、诗选、词选诸课,每课都编有讲义,教学一丝不苟,对学生谆谆教诲,不仅培育众多桃李,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1935年10月,因忧国忧民过度,旧病复发,在南京辞世。国民政府按国葬规格给予抚恤。

韦卓民

韦卓民(1888—1976年),广东香山(今中山)人。15岁随父来汉,就读于美国基督教武昌圣公会主办的文华书院(后称文华大学)备馆(即中学部),8年后毕业于文华书院正馆(即大学部)留校任教。后接受洗礼成为基督教徒。1918年回国,任文华大学哲学教授,并代理校长,参与组建华中大学。1924年,任华中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1927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任华中大学校长兼文学院院长。

三四十年代,韦在华中大学校长任内,曾3次应邀赴美国讲学,并受聘为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伦理学客座教授。1934年,为扩建华中大学事,在美国募集基金,获得一些支教会常年捐助。同年,在其主持下,改华中大学向美国政府立案为向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以摆脱外国教会对华中大学的控制。抗日战争爆发时,在国外致电华中大学代理校长黄溥,嘱其迁校桂林,并汇回迁校经费。1938年,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曾附署中共代表团关于团结抗战和加强国民外交的两个提案。1946年8月,从美国讲学归来,继续主持已迁回武昌的华中大学的校政。1947年3月,当选为湖北省基督教联合会主席。武汉解放前夕,支持进步学生的爱国运动,设法保护学生中的共产党员。

新中国建立后,韦为全国基督教《三自革新宣言》发起人之一。1951年1月5日,武汉市基督教、天主教与留美回国学生共15000余人联合举行反对美国侵略大游行,韦任主席团主席。1951年,华中大学改为公立,韦继任校长。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历任华中师范学院外语系、政治系教授。1954年,当选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6年逝世。1979年,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对其划右问题予以改正。1984年,有关部门举行“杰出的教育家、哲学家、爱国者韦卓民先生纪念会”,高度评价他为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

韦曾任武汉政协委员、湖北省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曾系统地研究孔、孟、老、墨以及佛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重要论著和译著有《孔门伦理》、《亚里斯多德逻辑》、《康德哲学讲解》等10多种。尚待整理出版的论著、译著有《形式逻辑纲要》、《精神哲学》等15种。

王星拱

王星拱(1888—1949年),字抚五。安徽怀宁高家埠人。早年在安徽高等学堂学习,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官费赴英国留学,获伦敦理工大学硕士学位。宣统二年(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化学教授、北大二院主任兼总务长。1925年转任南京政府高等教育处处长、中央大学化学教授兼教务长、安徽大学校长。1928年7月后历任国立武汉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理工学院院长、理学院院长、教务长、总务长、副校长、校长。他任武大校长12年,实际主持校务17年,参加创建武大、负责珞珈山新校舍的建设。抗日战争期间,又率校西迁四川乐山,艰苦办学8年之久。1945年7月,因同情和支持进步师生的革命活动,开罪于权贵,被迫辞去武大校长职务,转任中山大学校长。

新中国建立前,拒绝去台湾,于1949年10月8日病逝于上海仁济医院,时上海市市长陈毅书赠“一代完人”挽幛,以示哀悼。著有《科学概论》、《科学与人生观》、《什么是科学方法》、《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科学方法论》等。…

分类标签: 人物, 武昌区, 武汉市, 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