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琴书又称扬琴,早期称“小曲子”。豫东农村有称“清音”。因早期以唱堂会为主,也叫 “客厅戏”。主要流行于濮阳、南乐、台前、范县、商丘、夏邑、永 城、柘城及豫南部分地区。
关于琴书的起源,琴书由流行于范县和山东曹县乡间的 “小曲子”发展而成。也有说发源于豫东和皖北一带。
清乾隆年间,豫北台前已有琴书演唱活动。道光年间,濮阳郎中乡一带有琴书梁家班,人们在茶余饭后击打扬琴伴奏,以小曲联唱形式自娱自乐。同治年间,琴书演唱发展为3~5人的班,各持乐器演唱。清末民初,在豫北、豫东已广为流传,并出现了职业半职业演员,在集市码头撂地演唱。1931年以后,范县演员邓九如、孙正林在济南、青岛演出,挂名为“文明琴书”。1934年,邓九如应邀到天津电台录音,始定名为山东琴书。
1953 年以后,山东琴书由坐唱发展为站唱、男女对唱,改变了过 去 正 襟 危坐、 微闭 双眼、无形体表演的方式,加进了 手 势 表演。80年代以后,山东琴书主要活动于商丘一带,河南其他地区则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