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户遗址位于新郑市区南13公里的观音寺镇唐户村南潩水河与石洞寺河交汇处的夹角台地上,汇流处群众称为“黄帝口”,1975年平整土地时发现。面积10万平方米。1976年12月进行试掘,获得了大量出土文物,据试掘所得的资料,证明遗址包含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商、西周、东周等时期的遗物。该遗址的西北部属裴李岗文化,文化层约2米厚。中部偏北属仰韶文化,堆积层厚3米,一部分压在裴李岗文化上面。南端属龙山文化,文化层2~4米,内涵丰富,有典型的黑色陶片,其中有一件完整的薄胎黑色陶杯。该遗址南端和镤水的北部分属商代、两周,文化层叠压在仰韶文化之上。1976年发掘出两周墓葬39座和一个车马坑。该遗址出土的铁器对研究我国早期铁器铸造具有重要意义。1987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地表高出河床12—13米,南北长约1400米,北部宽500米,南部宽300米,面积52万平方米(2003年5月中华文明探源预研究课题组调查数据)。遗址内涵丰富,上迄裴李岗文化,下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遗存。其中仰韶文化分布在遗址中部偏北和东部,面积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一部分直接叠压在裴李岗文化地层上,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等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器物,也发现有大汶口文化因素的红陶背壶,还发现有房基和瓮棺葬等文物遗迹。出土遗物主要有红陶、灰陶钵,质地坚硬,少数施褐红陶衣;盆,以泥质红陶为主,平底,有的口沿刻划弦纹,有的饰褐色三道或四道弦纹彩绘;鼎是最为常见器形,形状有罐形、盆形、釜形等种;小口尖底瓶,泥质红陶,施蓝纹或不规则细绳纹;大口尖底瓶,红胎白衣,器形较大;陶纺轮,泥质灰陶,中间厚,边缘薄,底部略平,部分上有“×”刻划符号;陶环,直径为3.7—6.8厘米,多数为臂环;另还在一彩陶片的附加堆纹上发现有1平方厘米的布纹痕迹,经纬各10根,清晰可见。此外唐户遗址西周墓葬中还出土了2件铸有“王作亲王”铭的铜鬲。新郑在西周时是郐国的所在地,这两件铜鬲当是周天子铸造赐给郐国国君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