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期河南境内有哪些郡县

renwen 提交于 周三, 2022/09/14 - 21:49

元朝(1271~1368年)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统一时期,也是地方政区建置上一次重要发展时期。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元朝首创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国都所在地的河北及山东、山西、内蒙的部分地区称为“腹里”,作为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辖,形成“都省据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的局面,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行省制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它初步奠定了现代的省制规模。省级主要长官为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和参知政事等。下为路、府、州、县,均设达鲁花赤为其最高长官。除各级达鲁花赤外,路设总管、同知,府设府尹、知府,州设州尹、知州,县设县尹、县丞等。

元朝时期,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属河南江北行省,黄河以北地区划归腹里,归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在河南行省辖区内,府的设置与路平行,直隶于省。黄河以南的郑州、开封、许昌、周口、漯河等市属汴梁路,洛阳、三门峡等市属河南府路,商丘市属归德府,平顶山、南阳等市属南阳府,信阳、驻马店等市属汝宁府。黄河以北的安阳、鹤壁等市属彰德路,新乡市属卫辉路,焦作市属怀庆路,濮阳市属大名路。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河南省境内省路府州县设置情况如下:

河南行省

汴梁路:开封(省、路、县治,东附郭,开封市)、祥符(省、路、县治,西附郭,开封市)、中牟(中牟县东)、原武(原阳县西)、鄢陵(鄢陵县)、荥泽(荥阳县东北)、封丘(封丘县)、扶沟(扶沟县)、阳武(原阳县)、杞县(杞县)、延津(延津县)、兰阳(兰考县北)、通许(通许县)、尉氏(尉氏县)、太康(太康县)、洧川(长葛县东)、陈留(开封市东南)、管城(郑州州治,郑州市)、荥阳(荥阳县)、汜水(荥阳县西北)、河阴(荥阳县北)、长社(许州州治,许昌市)、长葛(长葛县东北)、郾城(郾城县)、襄城(襄城县)、临颍(临颍县)、宛丘(陈州州治,淮阳县)、西华(西华县)、商水(商水县南)、南顿(项城县西)、项城(沈丘县)、阳翟(钧州州治,禹县)、新郑(新郑县)、密县(密县)、襄邑(睢州州治,睢县)、考城(民权县西南)、仪封(兰考县东北)、柘城(柘城县北)。

河南府路:洛阳(路、县治,洛阳市)、宜阳(宜阳县)、永宁(洛宁县)、登封(登封县)、巩县(巩县东北)、孟津(偃师县北)、新安(新安县)、偃师(偃师县东南)、陕县(陕州州治,三门峡市西)、灵宝(灵宝县北)、阌乡(灵宝县西)、渑池(渑池县)。

南阳府:南阳(府、县治,南阳市)、镇平(镇平县)、穰县(邓州州治,邓县)、内乡(内乡县)、新野(新野县)、泌阳(唐州州治,唐河县)、嵩州(嵩州州治,嵩县)、卢氏(卢氏县)、梁县(汝州州治,临汝县)、鲁山(鲁山县)、郏县(郏县)、方城(裕州州治,方城县)、叶县(叶县)、舞阳(舞阳县)。

汝宁府:汝阳(府、县治,汝南县)、上蔡(上蔡县)、西平(西平县)、确山(确山县)、遂平(遂平县)、息州(息州州治,息县)、新蔡(新蔡县)、真阳(正阳县)、定城(光州州治,潢川县)、固始(固始县)、光山(光山县)、罗山(信阳州州治,罗山县)、信阳(信阳市)。

归德府:睢阳(府、县治,商丘县南)、永城(永城县)、下邑(夏邑县)、宁陵(宁陵县)、鹿邑(鹿邑县)。

中书省

新德路:安阳(路、县治,安阳市)、汤阴(汤阴县)、林州(林州州治,林县)。卫辉路:汲县(路、县治,汲县)、胙城(汲县东南)、新乡(新乡市)、获嘉(获嘉县)、辉州(辉州州治,辉县)、淇州(淇州州治,淇县)。

怀庆路:河内(路、县治,沁阳县)、修武(修武县)、武陟(武陟县)、温县(温县)、济源(济源县)、河阳(孟州州治,孟县)。

大名路:南乐(南乐县)、清丰(清丰县)、内黄(内黄县)、濮阳(开州州治,濮阳市)、浚州(浚州州治,浚县)、白马(滑州州治,滑县东)、长垣(长垣县东)。

濮州:范县(范县东南)。

济宁路:虞城(虞城县北)。

分类标签: 建制,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