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间古代冠戴习俗及发展概况(男女老少帽子造型、婴幼儿帽)

renwen 提交于 周二, 2022/08/30 - 15:58

上古人披发、冒皮、束发于顶。商周以后人们的冠戴越来越讲究,相继产生了冠、冕、弁、巾、帻、袱头和笄髢、玉瑱、象揥等各种各样的的装饰品,并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周人所戴锦带、缘边、衿缨、容臭盘等,近代仍可在民间看到它的遗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间一般男人冬天多戴毡帽。毡帽用毡做成,顶呈圆锥形或略作平形,四角有檐向上反折,前檐作遮阳式,富裕人家男子所戴毡帽,讲究装饰,如用金线在帽上缝缀“四合如意”、“蟠龙”等,有的还在衬里加以毛皮,但河南满族人忌用狗皮。农民和一些小工商业者喜欢戴用黑色棉线、绒线或毛线制成的长筒锥形帽,其帽筒长可拉至脖下,帽筒上有一孔,风雪天戴上,可凭孔观看。平常戴时将帽筒翻折于额上。不戴时,用手抓成一团塞入衣兜,俗称“一把抓帽”、“抹虎帽”。夏日多不戴帽,只在外出劳作时戴草帽、笠帽以遮阳或避雨。草帽、笠帽的帽檐比帽芯大数围或数十围,顶呈圆形,用麦草或竹藤做成,用高梁莛和芭茅莛做成的,帽顶多是尖形,内设帽圈,并缀有两条带子,戴帽时,可系于颚下,方城人称其为“凉帽”,周口以南人称“篓角”或“帽蓬”。

民间在喜庆、宴客或外出时多戴“瓜皮帽”和礼帽。瓜皮帽俗称“瓜瓢帽”、“帽撑”、“帽衬儿”、“帽垫”等,其形作瓜棱形圆顶或平顶,顶上结子小如豆大,帽用蓝色,戴时将帽子前倾而半复于额前。据说这是明朝“六合帽”的传承。回族男子遇礼拜和节日则戴白帽。

20世纪50年代后,民间男子时兴戴“八角帽”“解放帽”“军帽”和窄绒帽,城镇喜戴“前进帽”。80年代以来,帽子的形式,更加多样。

一般女子无论春夏秋冬多戴头巾,颜色多呈黑色、蓝色,有长巾、方巾。回族妇女所戴称“青纱盖头”。豫东各县,农家妇女称黑头方巾为“蒙头布”,称“布”而不称“巾”,据说为别于新婚女子的“蒙头红子”。豫西各地老少女子喜戴“捏子”,“捏子”也称“帽帘”,社旗人称“勒子”,用绸缎或布做成,呈鱼形。老年妇女多用黑、蓝色。少妇用艳色并刺绣花鸟图案,戴时沿额角勒于头部,正面看象一只飞行鸟,上缀有玉器饰物。六七十岁的老年妇女都喜戴“老人帽”,其形状反置过来象只木船,前缘缀以帽扣或玉石。

婴幼儿所戴帽子简单大方又富有情趣。初生幼儿所戴是依据其头的大小用两块布做成的一寸多宽的双层布圈帽,内套艾绒,前缝一绣有莲花瓣或狮子头等图案的长方形布块,名为“呼吸帽”或“凉瓢帽”;稍长之少儿,多戴“扇襟帽”、“狗头帽”。“狗头帽”两旁左右开孔,上装二只用毛皮做的狗耳朵。多用鲜艳绸缎制成,并镶嵌金钿、假玉,帽筒周围沿以花边。娇养幼儿脖子上还要戴“项圈”,有金项圈、银项圈、铜项圈等。贫寒之家戴不起金属项圈的,则用红布扎制布项圈。

分类标签: 河南, 衣着,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