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岩溶地貌吗?哪些地方有?

renwen 提交于 周日, 2022/08/28 - 23:24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与改造所形成的一种地貌形态。

河南省的岩溶地貌不如南方典型,但别具一格。河南省的岩溶地貌相对集中分布于南阳盆地以西的淅川一带,有成片的石芽和纵横的溶沟,落水洞和大小不一的溶洞。在豫北太行山区的灰岩中山和低山中,溶洞、溶蚀宽谷、地下河及泉等岩溶地貌形态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在伏牛—熊耳山区,河谷侧坡发育有2~3层溶洞,如栾川西的鸡冠山,卢氏西南的五里川和双槐树等也有较大的溶洞发育,溶蚀形态发育较为典型,洞内溶积地貌类型都较齐全。嵩山地区老庙山一带,由于广泛出露寒武系和奥陶系的石灰岩,具有岩溶地貌发育的良好条件,溶蚀形态有溶痕、溶隙、溶孔、溶穴、溶沟与石芽、干谷与旱谷、盲谷、落水洞、溶洞等多种形态。其中尤以溶洞和旱谷最为发育。溶洞具有成层性特征,且层层相连、溶道构通,宛若楼房。省内岩溶地貌类型,按形态、成因原则,可分成5种地表与地下岩溶地貌形态。

(一)岩溶中山

岩溶中山主要分布在伏牛山南坡淅川县的北部地区,海拔6001000米,少数山峰超过1000米,最高峰封子山海拔1006米,相对高度500700米,山势高峻,是区境老灌河和丹江支流的最高分水山岭,岭脊狭窄,北坡陡,一般2540°,南坡较缓,为2030°。灰岩出露地带,山坡有溶沟,谷坡有溶洞。大部分植被条件较好,森林连片分布,流水侵蚀很微弱。此外,在伏牛山、熊耳山及太行山等山地也有此地貌类型分布。

(二)岩溶低山

岩溶低山主要分布在嵩山、熊耳山、伏牛山等山地。相对集中分布淅川县境西北部、东部和西南部,海拔400700米,部分山峰在700米以上。其中棋盘山746.3米,尚山960.4米,相对高度200600米,地势较低缓。山坡被沟谷、河谷强烈侵蚀切割,山体较破碎。多数山岭平缓,山坡坡度一般2030°,山坡下部多覆盖有红色粘土层。岩溶低山区的灰岩山坡,地表岩溶现象明显,溶蚀形态较为典型。淅川县城东的西簧和毛堂附近地区的灰岩山坡,石芽成片分布,其间溶沟纵横,石芽高度不等,一般高13米,溶沟宽度不一,多数0.51.5米,大部分溶沟里都有较厚的红色粘土层,被利用于种植作物,为该区特有的溶沟坡耕地。在灰岩坡麓地带,有红色粘土覆盖的埋藏石芽,经基建开挖,石芽出露,形态典型,交错排列。岩溶低山区,一般植被条件较差,部分基岩裸露,流水侵蚀明显。山坡下部和缓坡地带,有较厚的坡积土层,多开垦为耕地,但因岩溶地貌发育,地表水漏失现象严重,水源缺乏,使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三)岩溶丘陵

岩溶丘陵在淅川地区,海拔一般200400米,相对高度80200米,呈带状分布在丹江、老灌河和刁河谷地两侧。其中灰岩丘陵的岩溶现象明显,丘顶一般较平缓,有的是浑园形孤丘,有的为条形岗丘。丘间地和丘坡下部,土层较厚,耕地分布较集中,但易遭干旱。丘陵区流水侵蚀作用较强烈,年水蚀模数500800吨平方公里。

(四)溶洞

溶洞在豫西山地分布较广泛,一般灰岩分布区都有规模不等的溶洞发育。岩溶地貌集中分布的淅川县,在不少山坡和河谷侧坡,如荆关、寿湾、西簧、毛堂和杜湾等地都有较大的溶洞分布,洞内石柱、石钟乳、石笋等溶积微地貌形态相当齐全。溶洞分布的最大一个特征是溶洞分布的成层性,无论是在伏牛山、太行山,还是在嵩山地区等,一般都可看到23层溶洞虽规律的层状分布。体现了洞穴形成过程中的阶段性,也反映了它是随着地壳的间歇性抬升而形成的。

其中已发现的嵩山北坡老庙山地区的溶洞群。共有各种溶洞百余座,其中规模较大的有30多个,老庙山地区岩溶地貌发育,在区域构造线的控制下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在构造与水动力条件控制下,具有垂直分带规律。该区内的溶洞群主要分布于三个高度带上,它们分别是:650700米、500550米和400米左右。此外还有峰顶面、涌泉和间歇泉的出露部位均有垂直带状的特征,这是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抬升和水动力条件联合作用的产物。此外,岩溶地貌发育的区域差异性还受可溶性的岩石的岩性的控制。

(五)峰林

河南发现的峰林仅见于淅川县境和嵩山的老庙山区。其形态虽不如云贵地区典型,但也山峰林立,具有暖温带峰林的特色。嵩山地区峰林的演化过程尚处于峰丛和峰林阶段,很少有孤峰出现。

 

分类标签: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