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汉阳区本地历史名人简介

renwen 提交于 周二, 2023/11/21 - 20:44

张锡

张锡 生卒年不详,生活于11世纪初、中叶,字贶之,汉阳人。考取进士甲科,先后任南昌县知县、著作郎、新州(今广东新兴)知县职。宋仁宗时,为监察御史。后调升殿中侍御史,调任荆湖北路转运使。后又改任尚书兵部员外郎,为京东行运使。后历任江、淮置制发运使、侍御史、利夔路安抚使等职。母丧后,复起,提升为天章阁待制,进翰林院侍读学士。官终太常侍国子监通判。

汪涯

汪涯(?—1260)字万顷,汉阳人。宋开庆元年(1259年)八月,忽必烈率蒙古军南侵鄂汉。宋右丞贾似道领军至汉阳援鄂,时汪涯为贾似道幕府门客。贾似道由汉阳避入江夏(今武昌),并私自遣人密向忽必烈称臣纳币议和。适逢忽必烈急于北返争夺帝位,撤军而去。十二月,贾似道隐瞒真相,拟作露布报功。汪涯斥责贾似道虚报战功欺君。贾大怒,将汪涯活活打死。汪涯有咏家乡景色的《江帆》、《采石独酌》及《江行二首》等诗。

戴金

戴金 生卒年不详,字纯甫,一作钝夫,汉阳人。明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授苏州府推官。嘉靖元年(1522年),升广西道监察御史。不久出任四川巡按。入朝为大理寺卿。后来蒙古贵族俺答侵犯中原边境,戴金上奏《备边十二议》,请求皇上批准修缮紫荆、密云、宣大诸关。嘉靖二十三年,蔚州报警,擢戴任兵部尚书,督管京团营。因严嵩进谗,次年戴金被免官,后忧愤而死。著有《三难轩全集》、《使蜀稿》、《海防稿》等。亦有《凤栖山》、《兴国寺》、《太平兴国寺》、《重修庙学记》等题咏汉阳家乡的诗文。

朱 衣

朱衣 生卒年不详,字子宜,汉阳人。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中乡试举人,分纂襄阳、郧阳及安陆各志。正德十六年举进士,授江西道监察御史,不久提督直隶学校。世宗即位后,命朝臣议其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的尊号,张璁等迎合世宗之意,议尊为皇考。朱衣直言,得罪张骢,被罢免御史后回汉阳,埋头乡土著述。嘉靖十年(1531年),着手搜集汉阳府及汉阳、汉川两县资料,至嘉靖二十五年,完成《汉阳府志》。时人称其所修府志“典雅”,颇有好评。

萧良有

萧良有 生卒年不详。字以占,号汉冲,汉阳人。万历八年(1580年)榜眼进士。进修撰,充经筵讲官,后任国子祭酒。在史局十五年,凡关国家大计,无不咨询。给事中叶继美弹劾其侵六部之权,萧良有遂辞职回归汉阳。家居八年逝世。精于经典,尤长于制诰文字,著有《玉堂遗稿》、《龙文鞭影》。

萧良誉

萧良誉 生卒年不祥,字以孚,号汉颍,汉阳人。明万历八年(1580年)与兄萧良有同登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任员外郎中。著有《过庭代对录》。曾作《兴国寺对三和上人》等诗。

秦聚奎

秦聚奎(?—约1628)字仲默,汉阳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历任吴江、绩溪二县知县。入朝为刑部主事,提升给事中。因弹劾王图等人,被罢职。熹宗时起,授顺天府丞,升府尹。魏忠贤之子魏良弼封侯开府,欲扩大其庄园范围,秦向熹宗皇帝上书抗议,不给魏良弼拨土地。魏忠贤将他夺职罢归。天启七年(1627年)思宗即位后,征秦聚奎为太常、光禄、太仆诸卿,皆不赴任。著有《勿忘集》、《与还斋稿》、《闻见录》。

萧骧彦

萧骧彦(?—约1645)字千里,汉阳人,萧良有之孙。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任州判。崇祯元年(1628年),授游击,留在贵州。萧骧彦从都督范延弼征战,充右参将,屡立战功,加副总兵,镇守乌江上游六广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张献忠自四川遣兵入黔。萧骧彦据险以守,三战三胜。升贵州总兵兼都督佥事,未赴任逝世。

孙世恪

孙世恪 生卒年不详,字贞伯,汉阳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乡试中举,就教于长沙,升迁国子监学正。天启(1621—1627年)时,孙世恪因弹劾魏忠贤,被魏忠贤修改圣旨严厉斥责。崇祯元年(1628年),孙世恪升任工部主事,后任南京户部郎中。

项翙

项翙 生卒年不详,字西喈,汉阳人。清代贡生(名经),初任光禄寺丞,转任郎中。生前游归元寺作诗《秋晚过归元寺》,过汉阳时作诗《过汉阳江》记行。

吴正治

吴正治(1608—1691)字当世,号赓庵,汉阳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选为庶吉士,升任国史编修。顺治十一年,充当顺天乡试副考官。不久调任江西南昌道。顺治十六年,升任陕西按察使。次年,升为工部左侍郎,调职刑部。康熙十年(1671年)转任兵部侍郎,并充任经筵讲官。次年任左都御史,不久转调为工部尚书。康熙十五年,主管会试。康熙二十一年,授武英殿大学士,主持修撰《太祖实录》、《圣训》、《大清一统志》、《平定朔漠方略》,皆充总裁官,加任太子太傅。康熙二十八年辞官归籍,逝世后归葬于汉阳南乡小奓山,谥号文僖。

李昌祚

李昌祚(1616—1667)字文叔,号剑浦,又号来园,别号过庐,又真山人。汉阳人。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选为庶吉士,继而升为翰林院检讨。康熙初年(1662年),召任大理寺少卿。他深通洛闽学派(程朱理学)要旨,诗文亦负盛名,著有《学古录》、《昔友集》及《真山人集》。

熊伯龙

熊伯龙(1617—1669)字次侯,号塞斋,别号钟陵,汉阳人。清顺治五年(1648年)一甲二名(榜眼)进士,任国史编修,继任国子监祭酒、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参与草拟诏书、文告等政务活动。曾执掌浙江乡试及督管顺天学政。继承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唯物主义形神论以及批判神学迷信的观点,否定鬼神的存在。代表作为《无何集》,共十四卷。善诗文,尤精古文词及制举文,亦精天文、历法,为当时博学多才之士。与清代开科状元、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刘子壮齐名,时称“熊刘”。所著《贻熊学士堂诗文集》,收于《四库全书总目》。有《重修晴川阁》、《七月一日晴川阁宴集》等诗存于汉阳典籍。

萧企昭

萧企昭(1637—1669)字文超,汉阳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副榜贡生。性好理学,与熊赐履友善,常就儒佛正邪、朱陆同异等问题与之讨论。文思敏捷,著有《客窗随笔》、《再笔》、《日记》、《杂笔》,后人集为一编,总名《性理谱》。另著《暗修斋稿》一卷传于世。

王戬

王戬 生卒年不详,字孟谷,汉阳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副贡生。嗜好学古,与同邑李以笃、彭心锦、文师鸿、江颖齐名,时称“汉阳五家”。又与湘潭王岱合称“楚中二王”。居京师时,人皆推重,文人雅士经常与他吟诗饮酒唱和。后为回避别人推举他做官而隐逸山林,拒不入仕。王戬生性非常重孝道,曾徒步三千里为父诉冤。工诗,亦长于古文辞,著有《突星阁诗集》。

张坦熊

张坦熊 生卒年不详。字男祥,号郎湖,汉阳人,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举人。历任浙江富阳、仁和、桐庐知县,为官清正,能为民请命,秉公断案。雍正五年(1727年)置玉环厅,任同知治理玉环,在任六年,招永嘉、瑞安、平阳、太平(温岭)、乐清等县民众,开垦田地7万余亩;又兴水利,报科则、设仓禀、定营制、建城垣,次第兴举,百姓称其为玉环“开山鼻祖”。十年后升任温州知府,后累迁至云南按察使。

后玉环百姓建“张公亭”以示纪念。清光绪五年(1879年),光绪帝下诏将张坦熊的牌位供奉于玉环名宦祠中。至今玉环岛还流传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