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礼俗繁缛,源于荆楚遗风及轮回之说,认为超度亡人,可使死者安宁,庇佑家人,更因亲情所致,“百善孝为先”,因此丧事唯恐礼仪不周、耗费不大。乃致“破家而葬,债子以偿”世人不以为非,反被誉为“大德大孝”。
民国以来,曾提倡“薄葬”,然奏效不大,火葬更鲜为市民接受。
建国后,人民政府倡导破除迷信,在城区三令五申力倡火葬,棺木生产行业逐渐萎缩,同时增加殡葬馆所,改进火化设备,提高殡葬服务质量,火葬的普及率逐年提高,丧仪也逐渐简化。60年代后,火葬已成城区定俗。
丧葬习俗之演变,以建国为分水岭,一繁一简,一迷信一科学,迥然不同。旧式丧仪是:
移床、送终 当人弥留之际,移往正厅低床,称为“易箦”。咽气后即为“寿终正寝”,为除去不祥晦气,此时将死者帐幔、盖被和铺垫焚化,家贫者则只烧草垫。另烧“落气纸”,送亡人“上路”。若死者不瞑目,家属或劝慰、或许愿、或用手抚闭眼帘。丧户最忌“死不瞑目”。
浴尸、整容 浴尸无须体入水,只是象征性的拭抹尸体,故又称“擦汗”。要求前三把、后四把,七次“来复”以求“来生”。通常是子浴父尸,媳浴婆尸。或请专办丧事的“妈妈”代劳。浴毕由“妈妈”为死者梳发整容,剪指甲,施脂粉,边整容边颂赞死者德行恩典,福寿全归。
小殓、大殓 古丧礼“死三日而后殓”,一则依依不舍,盼死者复生,二则候亲人奔丧,三则慎择吉日吉地出殡安葬。
入棺前之整容、穿衣,均属“小殓”,入棺为“大殓”。穿衣数宜单忌双,少则三五件,多则11件、13件。忌用缎子(恐断子嗣)、裘皮(恐来世变牲畜),忌短袖(恐子孙伸手讨饭),喜用绸子(与“稠子”谐声)。清代,民间仍沿用明代袒领、大袖、结带的长袍式样裁制寿衣,以示“生降死不降”,官亦不禁,因此明代长袍仍为后世寿衣蓝本。
着衣前,先以丝帛裹尸,以饭塞口中,然后以帛或黄表纸蒙面,《风俗通义》谓“吴王夫差羞见伍子胥,以帛蒙面死”,楚俗仿之。
小殓前,亲眷号啕大哭。殓毕,忌再哭,恐死者闻声迷路,又恐泪水沾尸,惊动亡灵。死者头后或脚前需点“引魂灯”,照亮冥路,使魂顺利西去。又摆供案,放素食1碗,免死者做“饿鬼”。丧户还着人日夜守灵,最忌猫狗近尸,俗谓猫狗可使僵尸站立行走,“抱人人死,抱树树亡”,俗谓“炸尸”。
棺材亦称“寿木”,富户常预作准备,购上佳木材、雇能工巧匠制作,并反复上漆。选材以楠木最佳,次为梓柏。忌用松柳,谓松树断后不能再发芽,有“断种”之嫌。柳树不结籽,犯“绝嗣”之忌。
大殓时,忌与死者属相相克者或孕妇近前,如系妇女去世,必须娘家人派人到现场。富户大殓,棺底先铺石灰、木炭、黄土、灯草等防潮物,再铺垫褥,褥上多绣“西方接引”字样。又缀铜钱,枚数与死者享年一致,缀的图案如八卦形。抬尸入棺,必须先脚后头,仰面而卧。还给死者左手持一烧饼,右手持一短鞭,谓阴间有“恶狗村”,无此二物则死者过不去。也有人将死者生前喜爱之物件放若干棺内。盖棺前,揭去蒙面物,亲属一一跪拜,并瞻仰遗容。然后将亲友所赠“重被”与丧家所制“子孙被”盖上。至于穷家大殓,一切从简,“殉葬衣冠都草草,棺中只有石灰多”。
棺盖加钉时,有“躲钉”习俗,即将孝子关在门外,焚纸轿纸马,口呼“勿惊,勿惊”,持锤者钉左面时唤死者“靠右”,钉右面时唤死者“靠左”。钉毕,将棺抬放中堂上凳上,悬挂铭旌,正荐魂幡,摆上供饭,大殓即告结束。
报丧、服孝 死者咽气,即燃放爆竹,向邻里报丧,孝子不得带孝逐户报丧,俗有“热孝不入邻宅”之说。邻里闻丧即停止娱乐活动或嘻笑怒骂。孝子到亲戚家报丧,只在门外喊话,候主人开门出头,即叩首泣告丧情。孝子途中遇亲友,也要当街磕头,谚云“孝子头,满街流”。
古代丧服重孝披麻巾、戴孝帕、穿草鞋、执丧杖,其余头顶孝帕、腰束孝巾或袖佩黑纱。
重丧百日内,孝男不得剃头理发,孝女不得艳妆涂脂,居丧未满“七七”(49天),家不举乐,不串门走访,春节也不出门,只初四才向近亲长辈拜年。丧户春联,3年不用红纸,分别以白、黄、蓝纸代之。清代父母去世,子必守制3年,不应试,不出仕,在职亦须离职守孝,不议婚嫁。民国间,才废除守制旧规。
堂奠、开吊 堂奠讲究“满堂白”,柩旁挂自帏,案椅铺白布,灯烛缠白纸。堂奠礼仪繁简不一,富者扎制灵屋,设丧篷、知宾、帐房、雇吹鼓手,请道士主持法事,或请和尚经。开吊先期讣告亲友,至期亲友要送挽联、祭幛、香烛、纸箔。挽联在白绫或白布上书写,祭幛用绸锦,颜色据死者年龄而定,老者送红色,中年送素色。也有赠送钱的,但忌双数。开吊时,哀乐齐鸣,孝子跪拜稽颡(脑门接地),孝眷依次下跪,宣读祭文,聚哭示哀,来宾也行礼致哀。随后,丧户为死者立“木主”(俗称祖宗牌),以备祭祀。“主”字上面一点暂空,择期行“点主”仪式,多请亲族善书者或达官贵人为“点主官”。届时刺破孝子手指,点主官以孝子血点上“主”字上的空点。穷人家无力举行点主仪式,则自立自点。
出殡、下葬 出殡前夕,丧户男女要“伴夜”。也有亲友前来“伴亡”。是夜,亲友品茶饮酒、谈笑古今、抹牌赌博无不可,灯烛通明,欢笑达旦。出殡又称出丧,先行祭灵仪式,孝子净手拈香,涕哭跪拜,礼生宣读送葬来宾名单。抬棺旧有“杠房”,为红事、白事抬杠的专业户。请杠天越多,越显排场。最少为8人,最多为32人。杠夫也有行规,如平起轻放,不嘻笑,不说棺材重(“重”丧事“重复”之嫌),免犯忌讳。丧户为图吉利,多礼待“白杠师傅”。
起棺前,孝子双膝跪地,头项“丧盆”,将其摔破。起棺后,踢倒架凳。以整匹白布系杠两端,谓“发引”,前有“灵头幡”引路,棺旁孝眷手牵引布,缓缓前行。沿途放鞭“惊野鬼”,撒纸钱“买路”。亲友送葬多至厝屋或江边即返,名曰“锡光”。达官审绅出殡,常有下属或朋党于途中设供案,张帏幕,此谓“路祭”。
坟地开挖前,孝子行三拜九叩礼,烧纸鸣鞭,祭祀阴宅“后土”。道士则焚符箓,称“买地券”,然后破土,按预定朝向挖坑置放棺材。并焚“引灵幡”,幡灰集入瓦罐,封口置于棺前。再置“长明灯”1盏,然后掩棺。孝子和送葬人也要洒几把土,以示永诀。坟墓大小、材料、造型及立碑与否,视丧户财力而定。
葬毕,道土引孝眷绕墓3圈,意便亡灵不跟随家人“返家”。家人在途中,忌回头或肩扛锄头,到家后不再哭,否则将有重丧之祸。入门净手洗脸,酒饭款待送葬亲友和杠夫,称“回杠饭”。
葬后3日,孝眷再去坟地“添土”,跪拜奠祭,称之“圆坟”或“复山”。满百日也需上坟,然后周年“小祥”祭,两周年“大祥”祭。“小祥”后除丧絰,着装打扮不再忌讳。“大祥”日,孝子只须在移木主入祠堂时,再戴缟冠1次。城市内无宗氏祠堂,木主则在家中供奉。
道士称人有七魄,死后七日为一忌,“一忌而一魄散,七忌而七魄泯”。丧家逢七要“烧七”,“头七”请僧道做法事,诵经拜忏,超度亡灵,装纸钱于纸袋焚烧,名曰“烧包袱”。“二七”、“三七”仅磕头、烧香焚纸。“四七”由侄辈操办。“五七”祭祀较隆,“六七”由女婿家做。“七七”谓“满七”,再请道士建坛祭祷,亲友再吊,孝子燃香烛叩头,礼成焚孝服、丧杖、灵屋。“满七”后不再哭。
建国后,人民政府即开始推行以火葬为主体的殡葬改革,通过几十年的移风易俗,迷信陋习逐步汰除,丧葬礼俗从形式到内容趋向科学化、文明化、规范化和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