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传统生育习俗介绍(包括求子、怀孕、分娩生子、出生后报喜、坐月子、三朝、满月、百日相关风俗、禁忌等)

renwen 提交于 周一, 2024/01/15 - 22:03

南京人的生育观念,古今有很大变化,因此于这方面的习俗亦有很大改变;而于妇女有保护性的一些习俗,因有一定的科学性,古今相沿较多;还有一些轻视妇女或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习俗,逐渐被岁月淘汰。

祈子

古时人们视生育为人生传宗接代、绵延生命的头等大事,由于对生殖、生命的崇拜,加之医术的不发达、生育的困难,以及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的影响,因而产生了祈子的习俗。南京旧日求子习俗有三:①摸秋,于每年中秋月夜到茉莉园(在今白鹭洲公园东侧长生祠附近,时为蔬圃菜畦,地颇幽僻)去偷瓜豆,以偷得南瓜和豆子为宜男之兆,可能是因为“南”瓜之“南”谐音为“男”,豆“子”之“子”象征得子之故。②摸象形男根之类的标志物。也是在中秋月夜,到长乐渡玄帝庙(在今城南秦淮河畔信府河)去抚摸庙前长杆,杆上嵌坎卦,上立铁鹤,呼铁老鸦。也有于中秋月夜到钟山书院去摸门前铁锚的,据说亦可得子。这大概是长杆、铁锚皆似男根之故,为古代生殖崇拜之风,同时也认为庙前长杆和书院前铁锚为神物,似有神验。另外还有摸门钉、石龟头等。③拜观音求子。观音菩萨亦有送子观音之说,故无子者求之甚众。城东有石观音寺,城中有鸡鸣寺,城北有燕子矶观音阁,皆供奉观音菩萨,每逢观音生日,不仅善男信女朝拜上香者不绝,求子者亦纷纷烧香许愿。除此而外,古时南京庙宇极多,亦多有观音佛像,随时可以跪拜烧香祈求。另外还有拜月、祈星等求子之俗。

南京祈子之风,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渐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南京人越来越认为生男生女一个样,观念一变,祈子之风便逐渐消失。

怀孕

古时对生育非常重视,加之生育困难(古代医药卫生条件所限),妇女怀孕,俗称“有喜”。为了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将来能够顺利生产,对孕妇照顾颇多,特别在饮食上,有多吃苹果、桂圆、鸡蛋之俗。除了这些食品富有营养保健价值外,就是这些食品都有丰满的外形,象征着圆满。多吃这些食品,生出来的孩子就会脸面丰满,眼睛大,皮肤白嫩。对于孕妇更多的则是禁忌,生怕动了“胎气”、坏了“胎数”,而遭不幸。孕妇忌手臂上举过头,不使其出过头之力,而伤了胎气;忌坐屋檐下,不使其招风着凉;忌露天乘凉,夜晚不归,在外露宿,迷信说法认为怕撞见黑虎神、白虎神之类的鬼煞,而生怪胎,遭遇雾夜,则会“雾(误)了胎儿”,实则是对孕妇的保护,不让其着凉伤胎;忌冷水洗澡,亦怕招凉之意;忌食生冷食物,包括凉水,保护孕妇不闹肚子,以影响胎儿生长。还有更多禁忌,或有迷信色彩,或对孕妇有明显的歧视。如忌大兴土木,拆、堵门窗,忌搬动大型家具和器物,乃至忌钉钉子,怕触动或伤害胎神,影响胎儿生长,乃至造成“死胎”;忌动剪刀、针线,忌捆绑东西,乃至忌肩披线、绳之类,怕生子无耳、豁耳或瞎眼,怕胎儿生时脐带缠绕;忌接触嫁娶,忌接触孕妇、产妇,忌接触丧葬,忌接触神事、巫事,乃至忌接近要地(忌去观望打井、建灶、上梁,忌坐锅台、窗台、磨台等),认为孕妇“不洁”,怕“喜冲喜”、“凶冲喜”,怕亵渎神明,亦怕为巫术所害;忌食兔肉,怕生子象兔子一样豁嘴;忌食驴、马肉,怕延长孕期,象驴、马一样会超过10个月;忌吃螃蟹,怕横生难产;忌吃辣椒,怕生子烂眼圈、害红眼、长眼疮;忌吃鲜姜,怕生子象姜“多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不科学的、轻视女性的怀孕陋习,渐被革除唾弃;而那些对妇女带有保护性的习俗,如多吃水果等营养保健品、忌用力过大、忌生冷招凉等则沿续下来。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胎教逐步重视,孕妇往往多听音乐,怀孕期间的文化生活尽量丰富,尽力使精神愉悦而充实,以此影响胎儿。

分娩

孕妇怀孕足月,如果不生,有催生之俗。婆家要求神拜佛,娘家则送催生礼,有小儿衣服、尿布、小被子等生活用品,还有鸡蛋、桂圆、枣子等食品。临产前数日,即要开始在锅上蒸桂圆肉,每天都蒸,临产前给孕妇吃下补气,好有足够生产的力量,同时也借以抵御生产的痛苦。也有的地方,在临产时给孕妇吃“催生面”,即一碗煮面,放两个荷包蛋。在民国以前,产妇由民间专以接生为业的接生婆(俗称“稳婆”)接生。民国时期开始有医院助产士接生,称之为新法接生。南京解放初期,南京郊区仍有请稳婆至家用老法接生者。直至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老法接生方才逐渐绝迹。

产妇分娩期间亦有许多禁忌。忌回娘家分娩,既怕孕妇身体颠簸受损,又怕别人“移花接木”,以女换男;忌在他人家中分娩,主要是一般人家都怕借屋给孕妇生产,影响自己生育,同时,据说也会被新生婴儿带走自己应有的福气;忌他人特别是男人进入产房,怕产妇不洁,对男子不利,亦怕男子阳盛对产妇母子不利,故而产房门上多悬挂红布条,以示警戒;忌携带铜、铁等金属器皿,特别是钥匙进入产房,更忌将产房中的器物往外拿,往外借,怕将产妇的奶水带走;忌乱丢胎盘、肚脐带,认为胎盘、肚脐带关系着婴儿前途和命运,往往用石灰铺垫,装在大瓦壶(或大瓦罐)内,埋(或放)在床底下。随着医院的普及,在家生小孩的情况逐步消失,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分娩禁忌也随之消失。而关心产妇、关心婴儿的习俗却得到流传,产妇的营养食品越来越丰富,婴儿的用品也越来越美丽,越来越精致。

报喜

孩子出生后,要向至亲好友报告,报喜的同时要送红鸡蛋,男孩的送单数,如3个、7个或9个等,但绝不送5个,5个蛋,谐“乌龟蛋”,有骂人的意味;女孩则送双数,如4个或8个等。但不管生男孩还是女孩,送红鸡蛋数量一般不会太少。至亲好友也有所表示,20世纪60年代一般送吃穿的生活用品,80年代开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送适合产妇的各类营养和补品的逐渐增多,也有包红包。

坐月子

产妇生下小孩后,因为身体消耗很大,要“坐月子”,除哺乳婴儿外,少劳作,并加强营养和滋补,传统食品有老母鸡、鸡蛋、桂圆、枣子和红糖等。产妇必吃红糖,因为红糖属暖性,同时旧说还有补血和下浊的作用。在食品中,还要注意能给产妇下奶,要多吃鱼虾,如鲫鱼汤等。民间旧说,于严重缺奶的产妇,要用牛鼻子熬汤吃,吃后奶如泉涌。产妇在“坐月子”期间,禁忌颇多,因为旧说妇女“坐月子”的好坏,可影响一生。坐得好,可消除妇女原有的痼疾,令弱者变得强壮;不好,则会给妇女落下许多新症,令壮者变得衰弱。如,忌吹冷风,捞冷水,否则会落下关节毛病;忌出门、更忌夜间外出,怕招鬼上身,其实还是少劳作、多保重、怕受凉的意思;忌走街串门,既有保护产妇,不使劳累的好意,又带有迷信色彩,认为产妇到别人家串门为不祥;忌食生冷食品,忌吃硬性食品,认为生冷食品会损伤产妇身体,硬性食品会严重损害产妇的牙齿(旧说产妇身中的钙质都被补充给婴儿,而招致缺钙,因此牙齿也是疏松的);忌生气、受气,旧说产妇“坐月子”期间生气或受气最易损伤身体,且不易恢复。

三朝

小孩生下来第三日,称做“三朝”。三朝之日要做三件事:①“洗三”,即为婴儿洗澡。因为婴儿身子特别柔软娇嫩,一般人不会也不敢为婴儿洗澡,这时要请接生婆来给婴儿洗澡。澡盆中要放长生果(即花生)、桂圆等口彩吉祥的物品,象征长生和圆满。接生婆为婴儿洗澡时,要边洗,边说诸如“长命百岁”、“聪明伶俐”之类的吉语祝词,也有用说唱的方式来祝颂的,气氛尤为热烈。②命名。俗语说:“三朝上起名,长大了聪明。”但这时时间才三天,余裕不够,为婴儿起的是乳名,俗称“小名”。“大名”则要在三个月以后,请师长等有学问有声望的人来起。婴儿的乳名在随意中往往也含有一定的意思。有的男孩却起女称,有丫头、妹子之类,俗谓男孩金贵,生怕不易生长而出现夭折,但女子命贱,易于长大,故起女名;有的生女孩,又极盼男孩,便起名招弟、带弟或来弟之类;有的前胎未能成活,再生孩子便起名留根、锁儿或扣子之类;也有生子过多,又不愿更生者,便为小孩起名住儿等等;有的以降生时父母的年龄为名,有三十子、三二子之类;也有的以小孩兄妹排行起名的,有三子、九子、十子之类;有故意轻贱的,起名来发(一般为狗名)、荸荠之类;有双胞胎,出生不久即夭折一个者,生怕再失去一个,迷信说法是老大(或老二)死后变鬼再拖走老二(或老大),便起名拆和;亦有用昵称起名的,有阿×、小×、×子之类……。③做“三朝”,即于此日宴请至亲好友,又有称过“三朝”的。除酒菜丰盛之外,必吃“三朝面”,祝婴儿健康长寿。“三朝面”的浇头,必有百页、黄豆芽和菠菜。百页,即百叶,又称千张,百、千俱有吉祥完满的大数,以示吉兆;黄豆芽,南京人又称“如意菜”,因为其形像“如意”而得名,色泽金黄,极为富丽,祝示万事如意;菠菜,红根绿叶,民间称之为“红嘴绿鹦哥”,营养丰富,亦受青睐。“三朝”这天要注意不能打坏杯、碗等物品,语言上特别不能瞎说凶语,不但忌说“死”,连“瘦”、“病”和不吉祥的话都不能说。“三朝”的许多习俗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产妇都在医院生养,三朝还未出院,“过三朝”就自然废除了。新法接生,讲究科学,在医院中要经常给婴儿洗澡,无所谓再“洗三”。婴儿出生要填写出生证,要到派出所报户口,所以正式起名提前,小名也无过去那些讲究,有大名去姓而呼的,有单名边呼的,有称阿×,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