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历史悠久,民间传说起于春秋时代,唐、宋以后剪纸之风渐盛,清末已成为民间妇女的普遍手艺。河南民间剪纸见于全省,尤以豫西洛宁、卢氏、灵宝、陕县、新安和豫北获嘉、林县、鹤壁等地最为流行。民间剪纸工具简单,一把剪子,一张彩纸,便可凭灵巧之双手运用各种剪法,如平铺式、对称式、多折式、拉网式等方法,随心所欲,剪制成各种花、草、虫、鸟等造型,以作窗花、墙花、门头花、服饰花、喜花、祭祀花之用。
民间剪纸往往是节日活动的主要标志之一。春节期间的住房、窑洞内贴有红艳艳的“顶棚花”剪纸,五彩缤纷的“窗花”剪纸和花花绿绿的“门吊”剪纸;灯节时,各种灯笼上都贴着自已剪制的“灯笼花”,并常以各家小孩所打灯笼上张贴的“灯笼花”剪纸,品评小孩母亲的智慧和手艺。农历正月十七家家户户“老鼠嫁女”之剪纸,成为人们祈求平安的表示。农历正月二十三,要用黄表纸剪“春牛”贴于门扇上,并在其飘带上写以“正月二十三,老君散仙丹,门上贴春牛,四季保平安”的祝语。灵宝人还将此俗和“老子李耳骑牛西行入秦,路经函谷关,适逢瘟疫流行,用牛口中所吐之血为民治病,消除瘟疫”之传说相联系。称贴春牛剪纸可避疫求吉,除恶压邪。农历二月二日要以“甘露”剪纸贴于门上,据说“甘露”象征“龙”,“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门脑贴甘露,风调雨顺气候好,五谷丰登庆丰收”。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妇女们要将脚下写着“五月里五端阳,吃胡包,饮雄黄,金鸡贴在俺门上,蝎子蜈蚣老死光”等吉祥之语的“公鸡”剪纸贴于门上,以祝愿儿女健康成长。农历六月六以“纸扇”剪纸送到坟地,表达所谓“六月六热难受,送纸扇到坟头,表表晚辈一片心,先辈九泉来享受”。十月一送寒衣,要用五色纸剪成各种图案的衣服形和钱币,叨念着“立了冬天渐冷,棉衣棉裤都来领,晚辈都来尽孝心,祖先亲人渡严冬”等祈语烧于大门外。
民间娶媳妇嫁闺女的喜庆日子,也要用剪纸来装饰环境,烘托气氛,祝福祈祥。新房顶棚要剪贴“顶棚花”,以示团圆富贵;新人的床头、炕围也要剪贴“鸳鸯松鹤”以象征夫妻百年。在卢氏,新媳妇进门的第一天,街坊邻居来观看新人时的重要活动就是要看新媳妇的嫁妆和嫁妆上剪贴的各种喜庆图案。这些“嫁妆剪纸”也多是娘家故意让人尽情品评其女儿心灵手巧的属性。新人嫁妆上的剪纸还有老人剪的“鱼拱莲”剪纸,以莲花喻新娘,鱼儿喻新郎,鱼吻莲,莲生子,把其对女儿的美好期望隐于这一刀一剪之中。剪纸还是民间天旱、雨涝祭天的方式。无论天旱天涝,常以“扫天媳妇”的剪纸悬挂在庭院中以示扫天。其飘带还写上祝语,天涝了是“扫天媳妇真不瓤,手持扫帚忙又忙,黑云疙瘩都扫去,今个儿出来红太阳”,如天旱则是“扫天娘真不懒,手拿扫帚扫得欢,太阳扫进黑云里,倾盆大雨落田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河南民间剪纸摈弃了落后迷信的属性,开始走上美化人们生活环境,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