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传统的除夕如何过

renwen 提交于 周一, 2022/09/05 - 22:43

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日,俗称“除夕”。所谓“旧岁将尽,至此而除也”。因农历月有大小,故遇二十九日月尽者为“小除”,三十日月尽者为“大除”,河南民间均直称“年三十儿”。岁终除傩迎神,周代已有。称“除夕”则见于东汉。晋时增添送旧、延年的属性。南北朝时又加上迎新之义。至唐、宋,除旧、延年、祈福、迎新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其后,过除夕成为人们年终的大事。

河南民间除夕之日最为忙碌,年节之事必于是日办妥,家家户户张贴春联,请祖安神,涮洗器具,蒸馍剁馅,炸制油食,准备菜肴,开展各项除旧迎新活动。

贴春联是除夕的重要活动之一。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相传为黄帝所创,为一种避邪门饰。桃符上刻有郁垒、神茶的神像。战国时,中原人每逢春节,家家悬挂。五代时始在桃符上书写联语。明代改用纸后,称春联。河南人称“对联”、“对子”。春联多用红纸书写,在灵宝西部民间,厨房的春联也有使用绿纸者,据说避红火之嫌。春联用蓝、绿、黄纸者,俗为新丧未满三周年之家,以示尚在哀期。春联有门对、门方子、方子、春条之分。门对是贴在门框上的春联,分上联、下联和眉额,上下联讲究字数相同,平仄相对,多五字句和七字句。“眉额”也称横额、横眉,多用四个字。门方子为贴在门扇上的春联,俗称“门蕊”或图腾,亦称“门神画”,多呈长方形。贴在同一门上的门对之上下联、眉额和门方子的联语属性讲究其含意一致,相辅相成。方子呈正方形,有大有小,上多书一“福”、“禄”、“寿”等吉利字。春条子是写上吉利语的长形纸条,有长有短,有宽有窄,均以其张贴处为准。河南民间各种春联的属性主要围绕着辞旧、迎新、祈福、求吉利选择,一般多从自己的地位、境况出发,表述自己的愿望、见解和爱憎。大门上的门对属性多显得庄重、严肃,代表这家人的志向,有的眉额还标出自己家族的本源,如刘姓写“彭城世第”、闫姓写“太原世第”等。一家院内外小树上、牲口槽上、鸡窝上以及房内的坑头上、衣服和柜上、吃水缸上、灯火处、坐椅上等都要贴上对联、方子、春条、联语,其属性生动活泼,因人、因事,因物而发。除夕贴春联,亦称贴对子,“贴纸活”。一般从头门贴起,然后依次贴左右厢房、堂屋以及庭院各处。春联贴好后,要在门框上插以翠竹或柏枝,大门内侧横置一木棍,灵宝人放两根,称“档门棍”或称“挡财棍”,此棍也有在初一凌晨放的。许昌、漯河还要将庭院向外流水的“水道眼”用砖草堵上,俗称“堵水道眼”,以应“财不外流”的俗语。在豫西,还有将打扫庭院的扫帚藏起来,以免“扫兴”。

除夕日下午,要行请祖安神礼,具体时间,各家有早有晚。届时,主持请祖安神礼者(多为家长),手捧祖宗牌位到坟地烧纸,“请先人回家过年”。也有不到坟地即在家中堂屋挂上先祖神轴或贴上“供奉三代祖宗之神位”的纸牌位,将香表、供品摆于供桌前,并焚香于炉中。在新县、光山等地,主持人事先还要沐浴净身。所用供品要有整猪,一般多以猪头、蹄尾相代。请祖时还要在天爷、土地、财神、马王、灶爷等神位前上香,并率全家依次叩头祭拜,并燃放鞭炮,便为“安神”。从此,每天三炉香,三献供食,礼仪无缺,直至“破五”。有祠堂者,阖族还要到祠堂行祭祖仪式。

除夕日傍晚,各家各户要将水缸装满,以备初一、初二使用,称“抢财”。灵宝西部人却要等到初一黎明方担水,称作“担金水”。濮阳县人于傍黑要在大门前燃烧谷草,一边烧一边翻火一边唱“东一烤,西一烤,骡马成群往家跑”以求来年六畜兴旺。除夕夜更加忙碌,尤其家庭主妇。除了继续备制过年的食品,如包饺子、炸油食等外,还要将老幼过年的新衣取出试穿。除夕夜饭形式很多,且颇多讲究,有称“辞岁酒”,有称“团圆饭”,豫南人多称“吃年羹”、“祝改岁”。届时,老年人要边吃边以吉利话祝福,如吃鱼时说“鱼吃余利”,吃豆腐时说“豆腐都富”,吃猪肠子时说“肠吃常有”。同时,家中尊长开始向儿孙发“压岁钱”,要使人人在初一五更腰包不空,以图“财旺”。儿孙也要向尊长叩头揖拜,称“辞岁”。除夕夜,家家围坐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谈家常,说吉利,俗称“守岁”、“熬年”。有一夜不睡,直守到天明者。守岁者要在庭院中撒芝麻秸。撒芝麻秸时,口中要念“东一撒、西一撒,又有骡子又有马”、“东撒岁,西撒岁,儿女长大有作为”以祈福。整夜还不断燃放鞭炮,以迎新。

河南民间除夕之夜禁忌颇多,如禁泼污水,起床不重睡,开门不重闭,厨中不许有空锅,不乱倒污秽,不信口开河,不高声呼叫,等等,如犯忌便认为会“影响一年的运气”。

20世纪50年代以后,除夕各种迷信活动渐被摈弃,多以辞旧迎新为主题,作些诸如贴春联,更新衣,备年饭,相互辞岁贺新等活动,许多人以看戏、看电影、看电视、听广播、下棋等为“守岁熬年”的形式。乡间虽仍有祭祖安神活动,主要是对先祖怀念的表示,形式渐趋简单。

分类标签: 节日,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