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质廷
桂质廷(1895—1961年),江夏(今武昌)人。青年时代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4年由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保送美国留学,先后获耶鲁大学物理学学士、康奈尔大学理学硕士、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30年任武昌华中大学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1931年起,桂在获得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地磁学部资助后,不辞辛苦,利用节假日对全国各地进行地磁巡测和研究,系中国从事该项研究工作第一人,为日后中国地磁现象的独立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1937年在华中大学首创中国空间电离层常规垂直探测工作,观测结果表明,武昌上空电离层F区电子浓度大大高于根据纬度效应所预计数值,引起国际电离层科学界的广泛重视。1939年受聘于国立武汉大学,先后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系主任。1943年访美,1945年回国,带回一部当时最新式手动电离层垂直观测仪,并于1946年1月1日零时开始连续观测,正式创建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撰成关于1948年5月9日日全食对武昌电离层的影响及有关SP电流系的论文,辅导学生撰写《关于F2层临界频率受地磁控制而形成赤道异常》的系列论文、通讯,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1949年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地球物理研究学报》特聘他为编辑,与各国权威学者共同组成编辑部。
1951年参加上海徐家汇电离层观测仪检修,设备报废后,领导武汉大学有关部门承接复制设备工程,1952年完成,运送上海投入运转。1954年负责高空物理学研究,于武大校内建立地磁台。1955年被聘为中国地球物理所兼职研究员,确定将“电离层与电传播”作为武汉大学地球物理的主要研究方向。领导筹建武昌电离层观测台和武昌地磁台,曾连续作出近3个太阳活动周期的正规记录。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任湖北分会副主席,同年当选为武汉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连任第三、四届代表。1957年被中国科学院聘任为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国国家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61年逝于武昌。著作有《地磁及电离层电波传播》等。
何定杰
何定杰(1895—1973年),字春乔。湖北汉川姜家岭人。1917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留校作附小、附中教员,结识陈潭秋,并掩护陈潭秋等在武汉中学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赴安徽宣城第四师范学校任教。次年回汉,仍任教于高师附小。1923年到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毕业后被该校聘为实验生物学讲座助理,被导师称为“中国优秀的遗传学家”。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后,何匆匆回国,应聘为湖北省立第一中学校长。1928年秋,应聘到武汉大学任生物系教授,1931年任教务长。1936年赴苏、法、英、美、德、日等国作为期一年的休假考察,发表《法国生物学界》等长篇论文,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主要从事脊椎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遗传学、进化论的教学和研究,讲授遗传学、进化论、达尔文主义、脊椎动物学及比较解剖学、普通动物学、发生学、生物学理论等课程,其中生物进化论、比较解剖学的教学时间长达20年之久。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老教授何定杰》。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曾任武汉市米丘林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科协委员、中国米丘林学会总会理事、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市人大代表。1973年逝世。
张肇铭
张肇铭(1897—1978年),武汉人。早年毕业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1927年任私立武昌美术专科学校国画教师。1928年任该校校董,为湖北艺术团体梅社社员。40年代曾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50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分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委。1962年任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美术专科学校教授、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出席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文教群英会。
张曾多次参加作画义卖活动。1936年2月,与另9名画家受湖北书画家助赈会聘请,当众作画义卖助赈。11月,张肇铭、唐义精、马绍文3人发起慰劳守土将士书画展,得到30余位书画家响应,展出作品的义卖款全部捐送前方将士。1946年举办纪念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建校27周年及庆祝复员书画展览。经费短绌,师生困难,张以校长身份,举办个人画展和50大寿,向社会人士募化,勉强渡过难关。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原校舍在抗日战争中曾被日本飞机炸毁。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需要重建,张为此多费心血,如举办美术节茶话会,带头向社会名人呼吁,联合武汉各大专院校联名提请政府当局解决,向艺专师生和校友发起“一料运动”等多种办法谋求解决建校经费。
张之花鸟画享盛誉,武汉解放后,其代表作有《红叶》、《牡丹》、《荷花》、《秋海棠》、《枯枝麻雀》、《牵牛》等,出版有《张肇铭画集》。1978年逝世。
李辉祖
李辉祖(1898—1979年),湖北云梦人。1923年武昌文华大学毕业后任武昌文华中学校长。1931年起到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系研习教育,1934年毕业获教育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基督教圣公会武昌圣诞堂会长。1938年继续接任文华中学校长。武汉沦陷后,文华中学与另4所教会学校组成鄂湘教区联合中学(简称联中),李任校长。率领全校师生向大后方转移,辗转于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历尽艰辛,坚持办学。抗日战争胜利后,联中解散,恢复文华中学,并于1946年1月迁回武昌原址,仍为校长。武汉解放后,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公立武昌文华中学,后又数易校名,一直任校长至1972年退休。1979年逝世。
李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湖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湖北省第三届政协委员。1991年武昌文华中学在庆祝建校120周年时,根据广大校友的建议成立了“李辉祖教育基金会”,该基金用于奖励优秀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每年校庆时颁奖。1996年庆祝建校125周年时,由校友自愿捐资在文华中学校园内建立李辉祖铜像。
恽子强
恽子强(1899—1963年),祖籍江苏武进,生于武昌城。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学理化部。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中国公学、长春吉林师范、上海中法大学等校任教。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受其兄恽代英的教育和影响,在武汉、上海、开封、广州和辽宁等地参加革命工作和教育工作。
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副主任、编译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副院长和数理化部主任等职。曾出席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的筹建和中国科学院及学部的组建工作。在制订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远景规划、即十二年(1956—1967年)规划工作中作出了贡献。曾任中国化学学会副理事长、《科学通报》编委会主任、《化学通报》主编等职。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数理化学部副主任。1963年2月22日在北京病逝。
端木梦锡
端木梦锡(1899—2000年),生于河南南乐。武汉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系湖北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早年毕业于北京美术学院,抗日战争期间在成都南虹艺专任教时即出版个人花鸟画册一集。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日本、新加坡、法国、香港举办五次个人画展;在武汉举办三次个人画展及90寿辰画展、老寿星画展、百梅画展、师生联合画展等;曾荣获国家老有所为精英奖,被江汉大学聘为名誉教授。其《唐梅吐艳》中堂一幅,先后10次再版。《棕榈》选入全国第一次国画展。《红梅》被选送苏联展出。2000年8月逝于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