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任武昌中华大学教育长兼授伦理学课程。1915年任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袁世凯称帝前夕,湖北教育界少数人发起筹安会劝进,刘拒绝签名,并召开全校师生大会,宁保民国而死,决不拥护复辟。会后愤然辞职,东渡日本。黎元洪任总统时,聘刘为总统府咨议,不就。总统府每月照发薪俸300元,刘均存于银行不用。后以历年所积数千元在武昌创办养正小学。1918年,支持省一师进步学生组织“证人社”,后由董必武改为“人社”,1924年被迫辞去校长职务。萧耀南督鄂期间,成立国学馆,刘任馆长。刘治学严谨,著述颇丰,著有《周易集注》、《伦理学》、《东游记略》等。晚年积劳成疾,病逝于故里。
梁鼎芬
梁鼎芬(1859—1919年),字节庵,一字星海。广东番禺人。少家贫,读书勤奋。光绪三年(1877年)中举人。1880年取进士。后进翰林院为庶吉士,3年期满擢任翰林院编修。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李鸿章主张妥协退让,战事屡遭败北。梁对李的卖国行为甚为不满,上书光绪帝,提出6条弹劾建议,引起朝廷震动,却以妄劾罪被降5级调用。遂辞官返回故里。
梁的才华颇得张之洞赏识,1887年被起用,主讲端溪书院,后又出任广雅书院山长。1889年张出任湖广总督,创建两湖书院,旨在造就“通经致用”、“出为名臣,处为名儒”的通才,广为廷聘“海内绝子”任教,梁始受聘为史学教习,后任监督。1895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张之洞捐银5000两作为会费。11月康偕梁抵上海,发起组织上海强学会,并发行《强学报》。
生平喜读书,性嗜酒,擅长书法诗文,与张之洞、陈三立、康有为常有诗往来;与张之洞、端方的书法时称“三体”,为鄂人仿效。居鄂17年,晚年留下“我生孤苦,学志成就,切皆不刻”、“今年烧了许多,有烧不尽者见了再烧”、“勿留一字在世上,我心凄凉,文字不能传世也”的多次遗言,故其真迹传世甚少。
韦棣华
韦棣华(1861—1931年),女。美国纽约人。毕业于西蒙斯大学图书科。在美曾任巴塔维亚图书馆馆长,曾从事客串舞蹈演员、看门人及野餐、雪橇旅游服务员等多种职业。
1900年5月韦棣华探视在武昌中华圣公会当牧师的弟弟韦德生,并受聘于文华书院任英语教员,兼管学校设在一个小亭子间、只有几十本书和数份报刊的阅览室。决意办一个“既为文华学生提供借阅,同时让社会上一般人士也能享受的便利的图书馆”。经10年辛苦筹措,1910年5月,一所号称“10万美元建筑”、“3万册图书”的美式公共图书馆在武昌向公众开放。韦棣华还于1914年和1917年分别资助沈祖荣、胡庆生去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攻图书馆学。俟沈、胡回国后,于1920年3月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图书馆教育机构——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今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前身)。培养了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图书馆创办人裘开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房桃楹及美国亚洲学会图书馆委员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童世纲等著名专业人才。
韦棣华积极倡导和参加要求美国退还第二批庚款用于文化教育的活动,征求中国知名人士150余人签名支持,并亲赴北京说服美国驻华大使萨契曼。1924年5月,由于其不懈的努力,美国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通过退还第二批庚款议案,“每年补助文华图书科约万元”。1931年5月1日,韦病逝于武昌。为褒扬她在图书馆事业方面的成就,段祺瑞政府1925年授予她“导扬文化”匾额。
周之桢
周之桢(1861—1933年),字贞亮,晚年以字行,又字子干,别号退舟。汉阳(今蔡甸)人,家住蔡甸正街龙家巷一段。幼年家道清寒而苦学不辍,不问寒暑,每至夜半,传为美谈。年轻时应童子试,五场连冠榜首,被选为经心书院斋长,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乡举,次年取进士,放刑部主事,旋入进士馆。后奉派赴日本进修,毕业于日本法律专科学堂。归国后,廷试一等,分发邮传部襄办路政。宣统元年(1909年)出任黑龙江财政局会办,次年转任保定高等检察署审判厅厅丞等职。辛亥革命后,历任法制局参事、资政院评事兼警察学校教务主任。后绝意仕途,致力于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先后在北京国立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天津南开大学任教,课余潜心于著作,长年不懈。后受武汉大学之聘任教授,开《文选学》及《目录学》两课。1933年卒于教席,殁后家无长物,唯藏书数万卷。
胡凤丹
胡凤丹(生卒年不详),字月樵。浙江永康人。同治五年(1886年)夏游历来到湖北江夏(今武昌),侨居正觉寺西。次年学政鲍源深奏议清政府创设书局。湖广总督李瀚章以胡喜藏书,遂邀其创办崇文书局,领补用道衔,为书局督校。书局设在正觉寺,在崇福山南后府街,寺为明代修建,咸丰二年(1852年)毁十战火,同治三年(1864年)修复,后又毁于大风。1869年胡等募捐白银2000余两进行重修。后因刻书增多,版片储藏困难,胡力请当局拨款添造书楼4所。光绪年间为扩建书局,向上司申请款项。
胡著作甚丰,为汉阳叶志诜、叶名琛、叶名沣撰《叶公家传》,著有《黄鹄山志》12卷、《大别山志》10卷、《鹦鹉洲小志》4卷及《桃花园志》、《退补斋诗钞》、《永康十孝廉诗钞》等。
程颂万
程颂万(1865—1932年),字子文、鹿川,号十发居士。湖南宁乡人。少有文才,善应对,喜研词章。虽勤奋好学,但屡试未第,对科举制度遂无好感,面对时局新学甚为热心,为张之洞、张百年倚重。曾充湖广抚署文案。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全国率先创办私立湖北中西通艺学堂。同年创设攻术局,引进新工艺,培养漆木良工。1899年以盐堤举衔湖北补用通判加二级,由湖北自强学堂总稽察升任为学堂提调,兼管湖北洋务局学堂所。1902年自强学堂改名方言学堂,仍为提调。程任职期间,正值学堂改革。在延聘教习、加强教学管理、学堂兼办翻译西书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除负责学堂领导工作外,还兼英、俄、日、德、法五堂的汉文教习。其著作中保存自强学堂的许多珍贵史料。后任湖北高等工艺学堂监督,兼管湖北工艺局,创办广艺兴公司、造纸厂等。
毕生致力于教育和实业。41岁时曾发明宽窄两用铁木织布机,提高织机工效。喜作诗词并擅长书法,篆、隶、楷均精。著有《程典》、《十发庵丛书九种》、《十发庵集字楹帖》、《十发庵类稿》等。
王葆心
王葆心(1867—1944年),字季芗,号晦堂,晚署青坨。湖北罗田大河岸古楼冲人。自幼勤奋好学,光绪十八年(1892年)府考以经学第一名取秀才,随之进武昌两湖书院深造。1903年乡试中第三名举人,拣选知县。1907年举贡考试名列第一,调京都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兼图书馆编纂,后任学部主事,并被礼部聘为礼学馆纂修。1912年自京返鄂,副总统黎元洪征聘不就,旋任湖南省官书报局总纂,继任北京图书馆总纂。1922年返汉,先后任湖北国学馆馆长,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武汉大学教授。
1932年任湖北通志馆筹备主任兼总纂,广搜博览,研究全国志书达1.4余万卷,对其内容,特别是历史、地理部分作了极为详尽的考证;对其编纂体例、取材方法进行了对比、鉴别,在“正谬误、审体例、寻因革”的基础上,写出《方志学发微》一书。方志界对此书评价很高。1932年秋,社会贤达屡次倡议修复黄鹤楼,并请王葆心撰写《重修武昌黄鹤楼募资启》。该文音韵铿锵,对仗工整,起伏跌宕,一气呵成,为传诵一时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