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腔原名落子腔,也写作“唠子腔”、“捞子腔”、“乐腔”,主要流行于豫北一带,因以安阳一带最盛,又名“安阳腔”。
落腔起于何时,没有文字记载。一般认为它由曲艺莲花落演变而成。清嘉庆年间,安阳一带即有“彩扮莲花落”,化装演唱一些小节目。至今安阳县白龙庙戏楼上还保留有清咸丰二年(1852年)落腔戏班演出时的题壁。清末民国初期,豫北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班社,如滑县马店、黄店落腔班,汤阴县赵庄落腔班等。在抗日战争中,不少落腔艺人奔赴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组成落腔戏班,演出一些宣传抗日爱国的剧目,如《王黑旦参军》、《做军鞋》等,并对表演、演唱、舞台美术进行了一些革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黄、清丰先后成立了职业剧团。1956年内黄落腔剧团参加了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演了传统剧目《借髢髢》,获剧本、演出、演员等多项奖。
1958年以后,全省仅有一个落腔职业剧团,业余演唱活动也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