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戏也称眷戏,曾流行河南各地。其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卷戏原本是寺庙念经卷时的一种伴奏音乐,后流入民间演唱,故称卷戏或卷调。一说原是专为封建帝王眷属们演唱的清曲小调,后流入民间,因此又称眷戏。有关卷戏的文字资料,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李绿园的小 说《歧路灯》。清末民国初期,泌阳、遂平、西平、邓县、内乡、唐河、汝南等县都有罗卷戏流行。1930年前后,刘长江罗卷戏班、杨学理罗卷戏班、邵世镇罗卷戏班曾合班演出,受到欢迎。
到1949年时,卷戏已没有专业演出团体。50年代,邓县、唐河等地的罗卷戏艺人曾一度组织罗卷戏剧团演唱过。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期间,沈丘县一些卷戏艺人曾演出了传统剧目《下南唐》。1979年邓县小王营村自筹资金办起罗卷戏戏校,曾演出《三升堂》等传统剧目。
卷戏的传统剧目知名者有几十个,多为反映历史故事的 “袍带戏”。卷戏原来的唱词一般比较深奥,讲究音韵,词格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