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著名湖泊景观“大明湖”介绍

renwen 提交于 周三, 2022/12/07 - 18:35

鹊山诸峰, 湖内波浪碧绿,画舫争渡,涵光倒影,清澈映物,故昔有颜额“河山一览”。若傍晚登至楼上,可看到另一派奇丽景色:向南俯瞰,南丰祠内,晏公台上,钟亭飞架,古柏杈桠,满院杨柳垂荫,修竹郁森;院南一片荷红,远处波光粼粼,斜阳返照,晚霞尽染,万丈光辉,世称“汇波晚照”,为古时济南八景之一。当代书画大师刘海粟今题“汇波晚照”匾额于楼上。十、遐园

遐园,在大明湖南岸,占地9600平方米,历有“历下风物,以此为盛”的赞语,被誉为济南第一标准庭院。清宣统元年(1909年),山东提学使罗正钧倡议兴建,并在园内创办山东省图书馆。园址建在昔日科举考场--贡院附近,希望能在这里大兴学风,造就人才。

该园是一所馆(图书馆)园结合的民族形式的古典庭园,素有南阁(天一阁)、北园(遐园)的盛名。大门朝东,门外北侧,横一石碣,上刻篆书“遐园”二字,由罗正钧题写。门原有楹联“湖山如画,齐鲁好文”,后缺失。门两侧,长廊南北方向伸展。进门假山,作为障景,顺势延至院南侧,占地颇广,山势陡峭,巨石嶙峋,有石径可登。上面有台,曰“朝爽台”。台上有亭,四面单檐,曰“苍碧亭”(一说“风亭”)。北侧山脚下,池塘之水,从湖中引来,蓄锦鱼,植荷莲。山西池内建亭,船形,曰“明漪舫”,为儿童阅览室。因明湖船舟不能驶进遐园,故造船形亭,以象征。“明漪舫”四周绕以小溪,北流折东淌入湖中。沿溪西岸,半壁长廊,廊北端折西南墙壁上,嵌相传岳飞墨迹石刻《前后出师表》。廊北东侧跨溪建桥,拱形若虹,名“玉佩”。桥北方塘,内生垂柳,植以荷莲。园北侧建“读书堂”。堂东有山,山南有池,池岸有亭,为游人休息场所。山上立“浩然亭”,六角单檐,于内可观“鹊华烟雨”及明湖景色。

园内杨柳垂荫,修竹郁森,黄鹂鸣唱,韵味无穷。昔日,院内竹篱门上悬挂的一幅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撰写的木刻行书楹联“和风飞清响,时鸟多好音”,就是此景的生动写照。素日,于此读书、作画者甚多,这正是“湖山如画,齐鲁好文”的最好印证。十一、秋柳园

秋柳园,在大明湖东南岸,传说清初王士祯读书的地方。因王氏的佳作《秋柳》诗而得名。王士祯(1634~1711),清济南府新城(今桓台)人。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累官至刑部尚书,为清初文坛盟主,是极负盛名的诗人。著述甚丰,有《带经堂集》等传世。顺治十四年(1657年)八月游历下,与诸名士会饮大明湖“天心水面亭”上。时值初秋,叶始微黄,若有摇落之感,渔洋身置其中,浮想联翩,乃赋《秋柳》诗四章。此四首诗风格独特,震惊当时文坛,一时和者甚众。当时,文人雅士在此处成立“秋柳诗社”,后又建馆舍多间,观柳赏荷,即兴赋诗,挥笔联句,步韵倡和。

如今,秋柳园馆舍及水面亭早已毁圮,然而景色依旧。明湖波光潋滟,园内小溪潺潺,溪上虹桥卧波,湖中荷香四溢,溪岸垂杨披拂,人们常在柳荫下草坪上怀古凭吊,吟诗作文。十二、百花洲·曲水亭

百花洲,又名百花汀、小南湖,位于大明湖正门牌坊以南。古时水域很大,是大明湖畔的重要风景区。水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汇集而成,然后注入大明湖。

昔日,百花洲附近的居民多在水中植白莲,岸旁栽杨柳;四周房舍,参差错落,似水乡民居。《老残游记》中所载“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主要指的就是这一带。宋时,百花洲内建有百花台,因“百花堤”得名,又因百花堤为曾巩(南丰先生)所建,所以亦名“南丰台”。百花台周围,鲜花烂漫,景色秀丽,曾巩曾写《百花台》诗赞美:“烟波与客同樽酒,风月全家上采舟。莫问台前花远近,试看何似武陵游。”到了明代,诗坛领袖李攀龙在百花洲建“白雪楼”,四面环水,设小舟往来渡客。后来明末诗人王象春又居于白雪楼,并著有《齐音》、《问山亭集》等。

百花洲的南侧,昔日有“曲水亭”,系济南棋社,棋林高手多于此品茗博弈。该亭原是一座坐东朝西的三间小房,房前房后,小溪弯弯,流水潺潺,垂杨依依,有木桥渡客,亭门悬挂着清代文学家郑板桥为亭撰写的一幅对联:“三椽茅屋,两道小桥。几株垂杨,一湾流水。”后来小房倾圮,亭主将其改在水中,形为木制敞厅,四面回廊环绕,花格透窗,由远处望去,翠绿丛中,犹如盛开的一朵芙蓉。仍为茶室棋社,亭门楹联曰:“历下亭中坐怀古,鹊华桥畔静观棋。”

历经沧桑,如今,百花洲一带的亭台楼舍已废,然而景色依然秀丽。北侧近临大明湖,水光潋滟,芙蕖映绿;西岸建有花园,四季有春,蜂飞蝶舞;南岸小桥卧波,清溪潺潺,柳浪闻莺;东边矮屋短墙,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依然为江南水乡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