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著名湖泊景观“大明湖”介绍

renwen 提交于 周三, 2022/12/07 - 18:35

稼轩祠于1961年由李公(鸿章)祠改建而成,为古代官署型建筑。祠院坐北朝南,南北向三进院落,建在一条中轴线上。大门悬匾额“辛弃疾纪念祠”,为当代陈毅元帅题书。门两侧雌雄石狮各一只。门南为照壁,门内太湖石矗立作障景。左右厢房各三间,北侧为过厅,面阔三间,分别陈列当代名人叶圣陶、臧克家、吴伯箫、唐圭璋等人赞颂辛弃疾的诗词、字画。院内国槐垂荫。

穿过过厅为第二院落,两侧是抄手半壁游廊。北为正厅三间,卷棚顶式,门楣额枋皆饰彩绘,上悬匾额“辛弃疾纪念祠”。楹柱挂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匾额与楹联皆为当代著名作家郭沫若1959年撰书。厅内迎门处为辛弃疾塑像,四壁挂其生平事迹和名人字画,橱中陈列有关辛弃疾的各种版本的书籍。院内植有青松、银杏及石榴、百日红、月季等花卉。

厅后第三院落,北临湖滨,是游览休息的风景建筑。西廊壁饰有扇面、海棠叶等各种异形窗。北端游廊二层,与“临湖阁”相通。东廊向北依次叠升,直达阁上。每叠平台由假山石堆砌。中段台上建小亭,供登楼中途稍憩。阁为两层,上建凉台,下设茶座,可于内观赏明湖景物。院内秀石玲珑,槐荫铺地,竹影移墙,榴花溢丹。阁北水中七曲石桥,上饰石栏杆,下可通小舟。桥北接“藕亭”,六角攒尖,单檐宝顶,亭桥相衬,亭影浮动,也为明湖一景。五、北极阁

北极阁,又名北极庙、真武庙,坐落在大明湖东北岸,为道教庙宇。真武,是道教奉祀的代表北天之神,是北天七宿的化身。原名玄武大帝,后避帝讳,改为真武。

该庙建于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筑在7米高的石镶土台上,占地1078平方米。正殿在中央,坐北朝南,后有启圣殿,南面为门厅,面阔各三间,东西配庑殿,门厅左右是钟鼓二楼,庙貌巍峨。院内银杏葱绿,翠柏碧透,古意颇浓。正殿佛龛内,塑有真武坐像,手持宝剑。两侧侍金童玉女。神龛前下方分别站有火、水、龟、蛇四将。神龛左侧,塑青龙、赵天君、关天君、仙真、风伯、雷公;右边塑白虎、马天君、瘟天君、仙曹、雨师、电母。殿内东西山墙上,绘《真武大帝武当山传奇》壁画,其故事曲折,引人入胜。启圣殿为明成化初年德王朱见建,塑有圣父母的坐像。左右两侧侍有玉女,各持石榴仙桃。墙上壁画,皆为演奏、舞蹈、献果等祝寿场面。置身于庙台之上,视野开阔。远可眺望重峦叠嶂的群山,近可一览秀丽多姿的明湖景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是观景的理想去处。六、汇泉堂

汇泉堂,坐落在大明湖东南隅水中小岛上。该岛景色极为幽雅,为夏日避暑胜地,人称“清凉岛。”过去,城内众泉多从这岛附近汇入大明湖。所以这小岛上的一眼清泉,便被命名为“汇波泉”,建于这里的一座寺院也就叫作“汇泉寺”。该寺始建年代不详,但据清朝钱塘人吴华《重修汇泉寺碑记》载,曾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由当地盐商茅、张二氏重修,是年孟夏落成,随后又召集同仁,每月捐资,聘请“信一”和尚为本寺主持,伺奉佛主。此寺原为两重院落,东侧依次为佛殿、关庙、公输子祠、文昌阁等建筑。佛殿为正殿,内供佛像。偏西为精舍四楹,名曰“薜荔馆”,颇为雅致。四周的水,远处的山,荷深处的轻舟,小陌之行人,皆能入画。

至解放初期,寺院建筑大都倾圮,仅剩大殿三楹、耳房三间。1958年辟建公园时改建,命名为“汇泉堂”,置为棋社,为济南棋坛高手聚会之地,游人也可来此享受垂钓之乐。七、历下亭

历下亭,在大明湖中小岛上,因南临历山(千佛山)而得名。此亭历史悠久,历经沧桑,位置多有变迁。北魏时在五龙潭处,郦道元《水经注》称“客亭”,是官家为迎宾接使所建。唐初始称“历下亭”。唐天宝四年(745年),诗人杜甫到临邑看望其弟杜颖,路经济南,适逢北海太守李邕至济,在此亭宴请杜甫及济南名士,杜甫当即赋《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一首:“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据《旧唐书》记载,天宝元年,齐州曾改为临淄郡,故此亭当时也称“临淄亭”。杜甫《八哀诗》有“伊昔临淄亭”的诗句。唐末,历下亭渐废。北宋曾巩在齐州任职时,将亭重建于州宅后。之后,屡有兴废。至清初,山东盐运使李兴祖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在大明湖今址,购买乡绅艾氏地产重新建之。其规模比以前宏大,坐北朝南,颜额为“古历亭”。竣工后,又在亭西偏南,筑土垒石,建轩宇三间,轩西为宽阔的水域,晴空下,天光水色,一派蔚蓝,故题额“蔚蓝轩”。此后,历下亭的规模、型制又有变异。如今,亭矗立在岛的中央,八角重檐,攒尖宝顶,红柱青瓦,斗拱承托,饰以吻兽,蔚为大观。亭身空透,檐悬清乾隆皇帝书写的“历下亭”匾额,内设石雕莲花桌凳。亭北为“名士轩”,是历代文人雅士宴集之地。该轩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匾额“名士轩”,为1911年春朱庆元书丹。楹柱上悬挂著名作家郭沫若题写的对联:“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蕖秋月一片大明。”轩内西壁,嵌唐天宝年间北海太守、大书法家李邕和大诗人杜甫的线描石刻画像。东壁嵌有清代诗人、书法家何绍基题写的《历下亭》诗碑。历下亭西侧的蔚蓝轩,面阔三间,飞檐翘角,绕以回廊。亭南偏西,与长廊相连处,为御碑亭,内立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大明湖题》诗碑。亭东大门楹联集杜甫诗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为何绍基手书。

整个岛上,亭台轩廊,高低错落,花木扶疏。春天,修竹婆娑,翠柳笼烟;秋日,湖水荡漾,荷花溢香,凉风徐徐,令人心爽,被称作“历下秋风”,为古时济南八景之一。八、月下亭

月下亭,在大明湖北岸,北极阁西侧。亭子立在水池中央,建于1937年,形为六角尖顶,白柱青瓦,饰以彩绘,小巧玲珑,典雅别致。池中蓄锦鱼,植王莲,池周自然石驳岸,顽石卧波。东侧紧靠北极阁处为假山,巨石陡立峭拔,嶙峋峥嵘。近植翠竹,飒飒有韵。

月下亭南北,各有白石小桥,南通湖岸,北通大厅。大厅与月下亭同时建成,面阔三间,处于数级台阶之上,坐北朝南,有白色楹柱贯顶,南面出厦,东西各有耳房一间,厅下有地下室。堂周幽篁,郁森蔽日,整个建筑显得清幽。大厅东侧有一小院,院中有二层小楼,楼上南侧设有阳台,可于上观览明湖景色。大厅西侧,建有花室花圃,围竹篱,植松柏,自成体系。室内四季有春,即使隆冬季节,依然万紫千红,百花争艳。

月下亭是赏月的理想去处。亭南视野开阔,“明湖水月”胜景,于此正可赏看。当夜幕降临,明月当空,清光惠洒,柔波粼粼,湖天一色,垂杨如纱笼岸,亭榭隐现其间。溶溶月色,妙不可言。九、北水门·汇波楼

北水门在大明湖公园东北隅,宋熙宁五年(1072年)曾巩在齐州任知州时创建。门设闸板,以调节水量。因众泉汇流,从北水门泄出,故亦名汇波门。门上可行人行车,所以也叫汇波桥。元初在水门上建“汇波楼”,面阔七间二层,翼角悬山,吻兽栩栩如生,风铃铿锵扬韵。四周白杨簇拥,如众星捧月。楼建成后,元代散曲大家张养浩为之作记曰,“盖济南形胜,惟登兹楼,可得其全焉”,并咏《登汇波楼》诗,赞美这里的景色:“何处登临思不穷,城楼高倚半天风。鸟飞云锦千层外,人在丹青万幅中。景物相夸春亘野,古人皆梦水连空。浓妆淡抹坡仙句,独许西湖恐未公!”清朝乾隆皇帝也亲临并留下《登汇波楼》诗篇。

解放前夕,楼毁。1981年又按原样建起。其上悬“汇波楼”匾额,为当代书画家、广东省美协副主席李雄才题写。汇波楼巍峨高耸,于上南可瞻历山、玉函等山,北可观华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