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鼓书因其主要伴奏乐器大鼓而得名。又称单大鼓、豫南大鼓、豫东大鼓、大鼓京 (金)腔、鼓儿词、鼓儿哼等。
流行河南全省。并与山东大鼓、湖北大鼓、安徽大鼓有相互影响。
大鼓书的历史渊源说不一,有说是宋代的道情流入民间,演说世俗故事,称俚俗鼓儿词;有说是宋代鼓儿词的演化;也有说是源于明、清的词活和鼓词。清康、乾年间,开封已有鼓儿词的演唱。
清末民初,大鼓书已在全省流行,并成为河南主要曲种之一。流行于信阳、驻马店部分地区的称豫南大鼓,也称光州大鼓;流行于商丘和周口部分地区的称豫东大鼓;流行于南阳和许昌、洛阳部分地区的称鼓词或鼓儿词、鼓儿哼;豫北则称大鼓京(金)腔;部分地区称铁板书。1912年以后,镇平县的李效成、刘金堂等吸收坠子弦伴奏,并在唱腔中融进坠子腔调,唱腔更加新颖悦耳。新安县的董金秀在原来鼓板击节的基础上增添了三弦伴奏,既丰富了声腔艺术,又增强了音乐性。
20世纪50年代,大鼓书演员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整旧说新,吸收其他艺术的音乐唱腔,进行艺术上的改革。许昌县的刘梦兆改革了唱腔,丰富了乐队,并把大鼓书搬上舞台演出。
1964年全省现代曲艺会演中,永城县15岁的女演员牛秀丽的首次出现轰动一时。